照顾者压力爆煲 政府要阻止惨剧再生
上周六(24日)揭发的北角双老伦常命案,再次引起社会关注照顾者“以老护老”、“以残护老”带来沉重的身心压力。照顾者杀害病人再轻生的个案绝非个别事件,反映社会对照顾者的支援仍然短缺。政府必须从此案和其他案例检视制度漏洞,包括把照顾者津贴恒常化,增加日间护理中心和家居照顾服务名额等。
案中老妇十年前罹患柏金逊症,儿女早年搬出,故由丈夫独力照顾,惟去年底丈夫身体渐差、行动不便,其中一名儿子则搬回父母家协助照顾,可是案发当天儿子不幸外出,甫一回家便发现父亲上吊而母亲不省人事,结果两人终告不治。事后警方拾获两老遗书,并正循谋杀及自杀方向调查案件。街坊指出二人关系恩爱,但最近见丈夫憔悴,又见老妇少外出。外界因此估计命案缘于丈夫逐渐体弱,难抵长期照顾老妻压力,故以杀害老伴再轻生来结束折磨。
照顾者杀病患亲人一再发生
柏金逊症是慢性病,病情会随年日恶化,照顾者必须替病者推轮椅、从旁抓扶以至喂食,需要相当体力和忍耐力。而从已有资讯看来,案中涉事丈夫已经尽了照顾病妻责任,其家人也愿意接替,问题是照顾者已经万念俱灰,迳以轻生拒绝家人好意。其实近年类似案件并不罕见,像去年就至少有两宗照顾者杀害患病家人再轻生或自首,2017、2018年亦各有至少一宗。
为免同类惨剧再次发生,外界宜协助照顾者避免累积压力,早点介入照顾工作,为他们提供喘息空间。这些介入不能只有亲友和邻里的嘘寒问暖这么简单,而是能在有需要时将照顾病者的责任交给足以信赖的人,想要做到这点自然涉及社会服务资源分配。
提供照顾者津贴
最快能见效的方法,自然会是政府向这些照顾者提供津贴。津贴可以支持他们向外购买照顾服务,换取一点休息的时间和空间之余,亦能够令照顾者感到获回报和尊重,减缓他们心中负面情绪累积。至于署方在接受申请和跟进个案的过程中,也能更深入了解照顾者的近况,并且适时提供支援。
然而,现时政府推出的照顾者津贴门槛高、金额少,大量家庭无法受惠。社署自2014年起以试验性质推出针对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津贴,但直至2019年底,两组申请者却只有4,300多名,仅达受惠名额大约一半究竟,难以满足社区照顾者殷切的需求。再者,照顾者每月只获发放2,400元,金额勉强可以支付每周两次三小时家居照顾或陪诊服务而已,功能相当有限。
因此这类计划大有必要放宽和恒常化,才可令更多照顾者家庭受助。虽然署方指试验是面向非综援和长者生活津贴家庭,但照顾家人和日常生活开支本来就不重叠,而照顾者津贴原意亦非旨在扶贫,故此当局利用双重福利一说拒绝扩大津贴并不妥当。
发展日间和住宿服务
当然,比起金钱,充足、质素高而可负担的照顾服务才更能长远卸下照顾者之忧。除了兴建安老院舍外,增加日间照顾和短期住宿服务也很重要,始终不少家庭希望病患留在家庭和社区共聚天伦。不过,众所周知,轮候受资助照顾服务需时甚长,综合家居照顾服务或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平均需时九个月,轮候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服务要13个月。在本案发生的东区,长者人口达17.9%,位居十八区前列,日间暂托服务更只有寥寥三个,供应显然严重落后需求。
政府2018年起额外向私营安老院购买住宿暂托宿位,但总数也只有300多个,而且地区分布不均,除非长者家人愿意跨区使用,否则仍是得物无所用。本届政府既已承诺增建长者护理设施,包括动用200亿元公帑的一部分场购置处所以提供日间护理中心,那就要从速落实。
老年照顾者不堪照顾压力与病患家人走上绝路,社会绝不能无动于衷。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口老化,照顾者数目和需要也未来只会有多无少。政府理应运用公帑提升病者和家人的生活质素,令他们有所盼望。官员必须以行动证明愿意与照顾者分忧,首要为落实照顾者津贴,而款项足以恒常在私人市场购买照顾服务。而针对同住照顾者而言,政府须同时加快增加日间护理和暂托宿位,真正给家人喘气的空间,避免伦常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