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打击非法倒泥头 还郊野青山绿水

撰文: 王证恒
出版:更新:

立法会于本周一(19日)就非法倾置废物作讨论。在2016年截至6月为止,有关官地弃置废物的举报已达3,529宗,已逾2015年报案数字的一半,而当中不少涉及弃置建筑废料。令人更堪忧虑的是,部分个案发生在米埔等生态价值极高的地段,除了有碍观瞻,更毁坏宝贵的生态环境。惟署方执法一直软弱无力,致违法者有恃无恐、问题迟迟未有解决。

东坑岭附近有一个荒废鱼塘,连一幅约一公顷的湿地。还原后池塘重现,但建筑废料没有彻底清走,随处可见。(蔡正邦摄)

举报数字猛飙 检控数字廖寥

现时,根据《废物处置(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规例》,建筑碎料、瓦砾、泥土、沥青及混凝土等必须弃置于堆填区。在2006年,政府实施“建筑物处置收费计划”,弃置建筑费料要缴交堆填、筛选、填料费用。不少建商为了避交费用,在偏远地区随意弃置废物。然而,政府却执法乏力。根据政府数字,在2016年截至6月为止的3,529宗政官地弃置废物的举报中,政府总共只发出两封警告信、作出60宗检控。当然,未必所有举报属实,但若假设有一半举报属实,署方的检控率仍只有3%,其检控率之低,令人咋舌。

事实上,批评署方的不单是环保组织、市民大众,在本年10月,审计署发表的《审计署署长报告》,也曾批评署方执法不力。报告指出,在2005年,只有约1,517宗非法弃置拆建物料举报,在2015年,数字已𩙪升至6499宗,增幅达328%之多。而申诉专员公署,亦已就此开展调查,查找问题本因。

现时违法者众,实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署方长期执法不力所致。就此,署方必须加强执法力度,防止对环境造成更进一步破坏。

其一,执法的最大问题,在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现时,处理非法弃置建材的部门有渔护署、环保署、 地政署、规划署和食环署等,不少市民、环保组织指出,向署方投诉时往往出现“耍太极”的情况。虽然署方声称已开设跨部门会议、成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然而,却未见显著成效。问题已严重至此,署方应参考过去的执法经验,成立跨部门专责小组,集中处理非法倾倒废物投诉。

执法要见成效 官民要动起来

其二,署方须检讨已有措施。在上年度起,环保署开始在非法弃置拆建物黑点安装摄像机以助调查,惟其成效不彰。在去年8月至今年2月,摄像机记录的170宗非法弃置拆建物料个案中,只有46宗提出检控,当中有80宗个案因未能清晰拍摄车牌号码而未能举证;事后,署方解释,摄像机的质素不足,致未能拍下车牌号码。可以推断,为求避过法网,违法者大多会在晚上才弃置废料;署方须安装高感光度、像数的摄像机,以保在夜间仍能清晰拍摄。除此之外,署方也应该安设更多摄像机,以作监控。

其三,我们明白,新界土地辽阔,署方人手有限,监管难免存在纰漏。就此,政府亦已于2015年的“全城清洁 2015@家是香港”运动,宣传相关法章、鼓励举报非法弃置拆建物。但与此同时,就如姚松炎议员指出,地政署须设公开的环境基线资料库(生境的类型、面积、高度、坡度),让公众考查环境地貌改变,以助署方监察非法倾废,以及监察被破坏土地的复完进度。事实上,如长春社、土地正义联盟、本土研究社等不少民间组织已多次揭发非法倾倒废物,若政府能公开资料,相信相关组织、热心市民将能大大襄理署方的检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