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势成东方科研基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彭博》周二(26日)以“世界危险地依赖台湾的半导体”为题,指近来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汽车业或会因芯片短缺被迫停工,并需要向台方求助,反映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和战略价值。而且台湾的优势产业不只有半导体生产,科网龙头Google的办公室近日亦在新北市启用,是为美国总部外全球第二大的研发基地。台湾能做到产品输出及科企引入,成功之道离不开官方产业政策的支持。

近日全球车用芯片陷入短缺危机。据《彭博》报道,若然半导体生产商无法如期出货,不但会导致德国的大众汽车被迫停工,连带本田汽车位于北美的五间工厂亦要大降产量。这次供应链危机使得车厂不得不向台湾求援,也因而突显台湾半导体业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好比石油运输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航运业的苏伊士运河,堪以主宰行业命脉。

台湾并非半导体供应商的唯一之选,而美国、荷兰、韩国和日本亦有与之匹敌的对手,但在晶圆代工上,台湾的全球占有率高达64%,当中大多都由台积电承包。而这家“护国神山”企业,其资本支出亦已占台湾民间投资13%,即约占本地生产总值(GDP)6%,雇用人数逾4.6万,并稳占台湾半导体出口比重三成。台积电独霸一方的成就,虽然可归功于其创办人张忠谋的商业头脑,但当局早年扶植半导体行业的产业政策亦不容忽视。

政府吸引民间投资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台湾当局意识到密集勞工行业发展停滞,锐意发展高科技行业分散风险,而台积电连同40余间民企,就是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辖下机构转化而成,故可算是官方产业政策的产品。这些民企各有专业范畴,发展历程大多都是由政府先投入资本,吸引民间投资,以及用官方之力引进国际的领先技术,再转移到民企负责改良和普及化。更重要的是,当局推动产业发展时并非单纯拨款资助,更有设定具体目标和成效准则。例如1975年欲建立晶圆量产技术的“设立积体电路示范工厂计划”,以及1983年促成台积电成立的“超大型积体电路技术发展计划”。即使现时台湾半导体业已稳坐全球半壁江山,当局近年亦有再推“外国专业人才延揽及雇用法”、“产业创新条例”等政策,协助行业巩固优势。

如同台湾由劳动密集过渡至资本密集的过程,台湾近年除了有政策巩固现有优势,同时亦有开发潜力的经济发展规划,吸引国际科网龙头前来投资。去年发布的四年发展计划中,综合规划处将资讯及数码产业、绿电及再生能源等行业列为“六大核心战略产业”,并另设立“亚洲.矽谷推动方案”,推动经济数码化转型。具体而言,台湾当局除了主动向Google、微软等国际企业招手,加码投资台湾,同时亦会为来台工作的外国人提供税务优惠、成立“亚洲.矽谷学院”,以及修订相关法规,厘清新型商业模式的法律灰色地带。与此同时,Google过去十年的互联网基建投资,合共亦在台湾创造了7.2万个工作机会。

产业政策不能只是口号

目前Google在台湾员工超过2000人,主力招聘软硬体工程、资料中心、销售与业务营运、行销、云端服务等人才,并计划2023年在远东通讯园区内增设第二座办公室。Google愿意不断提高对台湾的投资,地方政府亦功不可没。例如去年9月Google宣布在台中云林县购地兴建第三座资料中心前,云林县当局已修缮供水、供电、污水处理设备,以及修建科技工业区的对外交通,减低外资前来设厂的忧虑和不便。

尽管亦有论者批评台湾的产业政策过度倾斜,造就出如台积电般的独角兽,使至经济结构极度依赖单一企业,但台湾半世纪的产业转型成功,也是有目共睹。当中除了有赖民间人才和国际资本,政府在引导经济活动上亦有其主导角色,吸引Facebook、Google和微软等科网龙头。香港政府以往提出“六项优势产业”,以文创、教育、医疗、环保、创科、检查认证作为增长的新动力,但至今仍然流于口号,实在应该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