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新私隐条款触发网络移民潮 科技巨企诚信何在?
美国大选的争议不断发酵,最新战线蔓延至社交网络平台。继Facebook、Twitter被质疑在大选过程中不公,并连同Instagram、Snapchat、Twitch、Shopify等十几个平台在国会骚乱后相继封锁总统特朗普的个人账户,触发特朗普支持者大举移民到MeWe及Parler等平台。Parler一日内全球安装量急升281%后,即遭亚马逊停止提供云端服务,又被Google及苹果从Play Store及Apple Store中下架,意图全面封杀特朗普支持者最后的舆论阵地。另一边厢,Facebook旗下的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最近亦更新了私隐条款,强制用户将个人资料与母公司分享,亦触发全球多个地区删App潮,一场社交网络平台的大洗牌,竟突如其来的爆发。
以Facebook、Twitter、Google、亚马逊、苹果等几间科技巨企所造成的网络寡头垄断近年来备受抨击,尤其是Facebook于2012年及2014年分别收购Instagram及WhatsApp,更被质疑属垄断行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上月入禀要求其拆售业务。2016年总统大选Facebook、Twitter上的假新闻满天飞,更被视为特朗普能够成功当选的“帮凶”,自此国内有声音要求此类社交平台采取更积极的角色管控网上言论。然而当其越过往昔的中立角色,化身网络警察维持网上言论的“纯洁”,难免会给予网民箝制言论自由,偏袒一党一派的印象。而当社交平台被视为政治工具,网民与平台间的信任亦因此破裂,用户大举移民的现象因此而生。
特朗普在大选前后一直在社交平台散布选举舞弊的阴谋论,煽动支持者到华盛顿集会及包围国会,最终酿成国会受袭的触目惊心一幕,特朗普本人自然要付上最大责任。然而当社交平台为求卸责,短短数天内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彻底从网络上移除,其速度之快,行动之一致,即便是全球最有权力的现任民选总统,皆可在其身上轻易施加如此庞大的权力,亦同样令人忧心。要知道Facebook、Twitter并非任何民选的公职人员,而是以追求营利为目的的私人企业,企业行为毋须向民众负责。一旦此类企业欲推销某种政治主张,又或者单纯欲移除不利其公司的新闻或资讯,简直易如反掌外界亦根本无从得知,最终只会令此类社交平台成为操控意识形态的工具。
科企为何可作言论仲裁者?
Facebook和Twitter封杀涉嫌煽动叛乱的特朗普,出于“义愤”的自由派皆为之呐喊助威,然而外国领袖如德国总理、法国财长、澳大利亚副总理等,皆提出质疑及忧虑,指出此批非民选的私人企业掌握太大权力,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构成不良影响。今天此类社交平台清算的对象是特朗普,难保他朝其不会调转枪头封杀其他政治异见者。事实上不少被主流媒体排挤的民主派名嘴在YouTube的频道,亦据称经常被“黄标”而无法赚取流量相应的广告分红。YouTube以何等准则评定此类政论节目为“黄标”,至今仍未讲得出个所以来,然而此亦已加深网民对此类科技企巨的不信任,当WhatsApp宣布新私隐政策时,香港网民发起移民行动便旋即得到甚大回响。
以有近九成网民使用WhatsApp的土耳其为例,网民纷纷改用本土通讯软件,其中一款单日便增加了112万名用户,而土耳其总统府新闻署及国防部亦宣布不再使用WhatsApp。美国特斯拉钜子马斯克亦建议另一款即时通讯软件Signal,亦得到大量网民响应,有香港网民便在讨论区呼吁大举转投。有见及此Facebook大中华区总裁亦主动辟谣,强调用户对话仍受加密技术保障,不过此仍未释除WhatsApp用户需要将位置数据、IP位址、个人资料与Facebook共享的疑虑。而且由于欧盟较为严格的私隐条例,竟令欧洲及英国网民得以幸免新私隐条款,Facebook亦因而再受双重标准的批评。网民既与此批科技巨企的信任已出现裂缝,问题亦以三言两语去解释清楚。
从保守派指摘此类社交平台对外国独裁领袖的仇恨言论或假新闻大开言路,却对国内的激进言论动辄得咎的双重标准,到YouTube“黄标”事件及欧洲豁免新私隐条款等,皆可看出社交平台的言论审查及行事准则既不客观亦不公正。为政者若想转嫁管控公民言论以去除极端思想的工作在此批企业身上,对社会重拾信任根本倒行逆施。同时把民选政府的责任及权力转移给此批毋须问责或监管的私人企业,长远亦将对民主构成危害。从此次WhatsApp新条款触发网民大迁徙,可看出民众在过去数年的种种事件中,已渐渐惊觉科技巨企大权独揽的危险,然而除非各国为政者真正抑制科技资本垄断、制定公平合理的网络审查准则,否则再多的大迁徙最终亦只投入同一个酱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