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是为了寻求共善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阿根廷众议院半个月通过法案,容许女性在怀孕首14周内堕胎,议案周二(29日)交到参议院审议。执政联盟内的右翼政党反对堕胎,外界预料正反票数咬得非常紧,甚至平手。

堕胎政策在中外政坛都是烫手山芋。美国最高法院1973年在罗诉韦德案确认堕胎权后,至今半世纪争议未休。波兰最高法院今年10月也在一项裁决中几乎全面禁止堕胎,被斥过于严苛。支持者认为这是女性的自主权,他们一般被称为“选择权”(pro-choice)阵营;反对者则认为这涉及胎儿生命权,是“生命权”(pro-life)阵营。

堕胎争议不但令人闹得脸红耳赤,有时候甚至成为大选议题。美国不少共和党候选人以反对堕胎为政纲,争取保守选民的支持。民主选举中,理论上候选人会就重大的公共议题而辩论,并争取最多人的支持,凝聚社会共识。但其终究只是产生执政者的机制,本身并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

凝聚共识不亚于民选程序

不幸的是,近年不少人只知政治的民主形式,以为有了选举,社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当代社会以自由主义政治为主流,不少人重视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以选举产生执政者,但悬置了公共议题,以为可以束之高阁。随近年欧美民主政体出现诸多争拗,显然这些议题不但无法被悬置,其重要性亦绝对不下于民主机制。

在民主政治成熟的美国,社会仍因为堕胎等议题而扰攘不休,台湾前年也因为同性婚姻而互相攻讦。美国人因为“让美国再次强大”而选了特朗普,但四年过去社会贫富悬殊未见收窄。台湾人选了蔡英文,但人民生活其实没有明显改善。问题不在民主本身,而在民主徒有选举,而忽略了寻求社会共善的实涵。一个社会希望有怎样的资源分配制度,认可怎样的婚姻制度,接受哪里程度的堕胎等,此等问题都不会因为有了民主选举而消失,而是需要社会成熟地讨论,并由负责任的从政者透过协商,寻求最大的公共福祉。这样,民主政治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不再沦为政党的选举游戏。

自回归以降,争取双普选一直都是香港最重要的政治议题。民主政治是可取的,双普选也是《基本法》所规定的目标,但它不是政治的全部。即使香港明天就有了双普选,我们仍然要问,政府应否落实全民退保?是否应该加税,并加大社会福利?149万贫穷人口应该得到哪些支援?房屋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楼市是否要进一步规管?争取双普选的口号说来容易,这些关乎社会福祉的真正议题,民主政治本应服务的真正目的,又有谁愿意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