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投绑大选 民主政治可以不靠政党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上周六(11月24日)台湾举行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失去多个县市领导权,成为两岸焦点。但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全民公投。
这次台湾公多达十项议案,行政安排混乱之外,更值得叩问的是:公投是否民主政治的最好体现?

一组数字,可说明公投有何重要:台湾民意基金会去年12月公布,民进党和国民党的支持率分别只得两成多,无党派选民人数高达四成,为历来最高。可见愈来愈多台湾人不满传统蓝、绿阵营,宁视乎个别议题和候选人,来决定手上一票。

同样在去年12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法案,降低公投门槛。公投法原本设有“双二一”门槛,即要1/2选民投票,1/2选票赞成,议案方获通过。由于动员选民不易,故多年来六次全国公投全军尽墨,五次地方公投只得一次通过,落得“鸟笼公投”之称。

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败阵,蔡英文辞任党主席之位。(美联社)

放宽公投 有好有坏

总统蔡英文在全面执政后修法,公投不再设投票人数门槛,只要赞成票多于反对票,且达合资格选民人数1/4,即获通过。新法亦废除审议委员会,降低民间动议公投的难度,可被视为让民众绕过政党、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一步。

往好方面看,选民可以绕过蓝绿阵营,有一定支持即可提出公投,推动民间关注的议题。而且降低通过门槛,令选民相信公投很可能会带来实际影响,于是更热衷参与投票。事实亦证明,今次公投的参与人数约为五成半,比起以往的两成至四成高出一大截。

惟另一方面,降低动议门槛后,要表决的议案多达十项,除了核能发电、东京奥运正名等,支持和反对同婚阵营亦各提公投。特别是同婚和反同婚之争,双方各自动员,只见政治攻讦和抹黑,不见理想的审议民主。

蔡英文全面执政两年后,不少选民转投国民党,以示对绿营的不满。(美联社)

公投结果 常受质疑

十项表决中,反同婚、支持核能等七项议案获得通过,下一步交由政府衡量如何落实公投结果。得票最多的近800万,占投票人数七成多;不过,以1,900万合资格选民而言,仍未及半,社会难免认为“公投不代表我”,动摇其公信力。

议案 赞成率 总投票率
反空气污染 79% 55%
停建煤电设备 76% 55%
禁进口日本核灾食物 78% 55%
民法婚姻一男一女 72% 56%
不实施同志教育 67% 56%
同性婚姻另立专法 61% 56%
东京奥运台湾正名 45% 56%
民法承认同性婚姻 33% 55%
实施性别平等教育 34% 55%
支持核电 59% 55%

 

投票有多反映民意,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毕竟投票只问“赞成或反对”,而非背后理据有多充分。以英国2016年的脱欧公投为例,52%选民支持脱欧,48%反对,胜负之差甚微,更有人抱怨当初投错票,或因为一时意气,或因为未掌握清楚脱欧后果。自后两年间,提倡二次公投之声仍不绝于耳。

无可否认,公投有重要作用,特别在重大社会议题上,它实现直接民主,让人民决定国家命运,而不用假借代议士之手。但并非所有议题都适合交由公投表决,绝大部分都要由代议士负责。正如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古雅典,也由五百人会议决定公投议程。再者,公投规则、拉票规范等都要不停改进,才能令现实贴近理想,而非流于“斗大声”式选举。

国民党韩国瑜取下高雄市,打破绿营多年以来的垄断地位。(路透社)

整合利益 必要政党

归根究柢,民主社会的运作很难摆脱政党政治。毕竟公投只能够表决个别议题,而没法给社会带来整全方向。唯有政党方可建构一致的论述和政治愿景,并和其他政党谈判。民主协商必须妥协及整合各界利益,这些都是一两场公投难以办到的。是故,若然政党不代表人民,诉诸公投并非唯一之途,更应该做的是改变政党生态,令他们重新“贴地”,得现选民的公意。

台湾人厌倦蓝绿,柯P现象早已说明这点;美国人不满两党建制,先后有茶党、桑德斯、特朗普等非主流力量;在香港,传统泛民亦备受批评,政治势力碎片化。凡此种种,纵能体现社会多元,让每一把声音都得到代表,同时亦在削弱政党政治的运作,甚至令民主共识变得更为遥远。福兮?祸兮?经验将会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