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旅客来源狭窄 建立特色方能放眼全球
审计署周三(25日)发表新一份审计报告,当中两份检视旅游发展局工作,包括推广旅游与企业管治及行政事宜。审计报告除了发现旅发局部分大型活动开支增加,活动认知度却同比缩减;局方亦自2001年成立至今无交薪酬检讨报告,部分利益申报逾期提交。局方不论在旅游推广抑或内部管理上,均有颇大进步空间。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条例》,旅发局的宗旨是在“全世界推广香港为亚洲区内一个具领导地位的国际城市和位列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而根据旅发局在2014/2015年度至2018/2019年度期间的五个工作计划,旅发局亦将分配约75%市场推广预算予非内地市场,25%分配予内地市场,希望达到维持客源市场多元化,以及均衡客源的目标。
客源集中内地 检讨全球宣传
然而审计署分析了2014年至2020年7月期间的访港旅数据,发现内地客仍占本港过夜旅客人次的65%至69%,而旅发局投放约75%资源作市场推广的短途市场(如日本、台湾、 南韩等)、长途市场(美国、澳大利亚、 英国等)以及新兴市场(如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却分别只占16%至21%、11%至16%,以及2%至3%不等。本港旅游业的实际市场状况,与旅发局分散客源的目标相距甚远。
旅客决定到何处旅行,部分或许与局方宣传有关,但影响更大的应是景点本身。香港要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旅发局不能只靠“银弹”推广,如何将香港建构成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才是旅发局的应治之本。
先谈旅游特色 再增推广开支
审计报告指出在部分短途市场,旅发局在当地市场推广开支的增加,与当地最终有多少旅客访港未见直接关系。对比2014与2018年数据,即使局方在马来西亚、印尼四年间推广开支增长接近一倍,访港过夜旅客仍分别下降10.3%及6%,台湾推广开支增加约六成同时,台湾过夜访港旅客并无变化。审计报告的发现或许正是启示,吸引旅客目光的根本之道不在于旅发局增加多少推广开支,而是香港能否提供值得到此一游的原因。
对照港人热门的旅游地点如东京、台北、曼谷、首尔等地,它们都分别具有历史景点、地理美景、消闲享受、地方美食等特出卖点可以招徕旅客。旅发局可研究从本港的历史建筑、郊野公园,甚至红极一时的香港电影或广东歌等作为卖点,让香港可以成为有历史、地理、文化特色的景点。然而要将香港变成一个全面的旅游品牌,种种政策始终需要环境局、发展局、商经局等部门共同合作。旅发局如何从城市行销角度给予政府建议,也正是当局的重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