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真的读懂邓小平吗?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基本法》颁布三十周年法律高峰论坛上致辞,提及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在1984年和1987年有关“一国两制”原则的两段讲话,以此驳斥近日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涉港决定的批评。不过,林郑在引述邓小平作“自我加持”之余,却未必留意到后者在1984年10月3日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曾经指出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些方式并非“完美无缺”。邓小平当时只是泛论,未有具体指明香港有什么缺点,但现在回看,香港一些“方式”确实出了大问题。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时,中国仍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活力明显不如当时已是国际大都会的香港,这种对比或多或少“论证”了香港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但历史总是动态发展的,香港的弊端随着年月而逐渐显现,“四大支柱”在国际间竞争力不断下降,本地产业结构过度单一,民生困局非常突出,这都是原教旨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不作为的恶果。
不幸的是,香港昔日辉煌让政府和部份市民怀有很强的“制度傲慢”,误以为“小政府大市场”、“积极不干预”是普遍真理,没有适时革新的需要。事实上,除了最低工资立法,回归以来港府鲜有在管治思维上作过系统性反思,遑论全盘改革。但大家要思考,如果香港的“一制”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㓥房”?为什么年轻人难以向上流动?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香港现行制度确实有缺陷?
邓小平接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说过“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毕竟说易行难。内地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波折重重的过程,但一路走来,内地已在社会经济层面做出显著成绩,而且还在因应新形势作出相应改革,反观作为昔日国际大都会的香港如今却停滞不前,无法突破发展瓶颈。
香港需要进步资本主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香港要完全拥抱社会主义,它根本不符合《基本法》和“一国两制”,但香港现行的制度非“完美无缺”且有改革必要怕是无人否认。港府要虚心向一切成功模式学习,尤其要主动肩负社会经济管理的责任,包括学习新加坡政府主导土地使用,妥善处理住屋问题;包括学习德国政府制订产业政策,不要把经济发展完全“外判”给市场。
林郑月娥不应仅在反驳外界质疑全国人大常委会时才懂得引用邓小平,她应该细味“我们总不能讲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有方式都是完美无缺的吧?”这句话的含义,思考怎样的体制才对香港的长远发展有利。具体而言,港府要明白带领香港“解放思想”的迫切性,全盘检视并改革原教旨资本主义的缺陷。若非如此,我们就只会在社会经济困局中继续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