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去激进化”的不二法门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周三(11日)是中大爆发激烈冲突一周年,此事与理大冲突一样特别令人揪心,因为理应让莘莘学子安心学习的大学校园居然沦为战场般,部份人则形容其为“兵工厂”。街头抗争或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和《港区国安法》戛然而止,但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不稳的潜流并不是那么容易消散的,倘若没有适切的改革,管治危机便难以化解。

问题是,各界在一年过后对香港应该何去何从,似乎仍没达成共识。从许多网络帖文可见,自由和威权之争,或者说意识形态冲突仍是市民最关心的事情,部份人甚至天真地将香港的出路寄托在美国大选之上。香港社会有很强的自由主义传统,市民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却很不全面——在他们眼中,香港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利益分配严重不均仿佛都不重要,看不到经济发展瓶颈正是青年自身困局,特别是上流机会减少的重要根源。

政府只知止暴制乱

相比市民不全面的眼界,香港政府的糊涂更加致命、更加令人不满。今届政府成立以来在经济民生上毫无建树,唯一“功绩”就是酿成香港史上最严重的政治骚乱。当然,如果政府懂得痛定思痛,开展迟滞多年的改革,那么骚乱也许可以成为香港由乱入治的契机。但如今看来,管治团队还是不明白何谓由乱入治—— 《港区国安法》于6月底生效后,政府上上下下松一口气,以为一切恢复原状,例如林郑月娥、张建宗便认为法例可让香港繁荣稳定、行稳致远。但通过立法“止暴制乱”并不能真正“止暴制乱”,因为它根本无法让示威者心悦诚服,无助凝聚全社会对香港的向心力。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在于通过改革,化解社会积累已久的怨气,令所有市民都愿意在香港安身立命。

必须注意,改革不是对现行机制进行小修小补,而是必须全方位,包括经济民生和政治方面的改革。所谓经济民生改革,是指由政府运用“行政主导”优势,有序解决市民上楼难、生活成本高、工时长、工资低、就业出路狭窄等问题,这是纾缓年轻人怨气、消除激进民粹主义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政府将来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和《基本法》重启政改,推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也不是天方夜谭。

香港经历了高度政治化的一年,是时候平静下来,思考前路了。香港有很好的条件,包括先进的发展经验、良好的制度,也有许多热爱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和专业人士,这些都是我们重新振作的资本。选择通过改革,从而突破发展瓶颈,抑或继续坐视社会矛盾延续,让将来的年轻人再次上街掟汽油弹,完全视乎管治团队一念之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