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通识科建议改制 学生能否学有所成?
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周二(22日)向教育局提交新高中课程最终报告,建议通识科维持必修必考,但建议缩减课程内容,容许学生选择不进行独立专题探究(IES),并将IES转为延伸和选修部分。过去通识科的IES部分已经常被视为“鸡肋”,它既增加学生负担,但占分又无法扭转“一试定生死”的现象。若IES在未来改成延伸和选修,教育局的改革亦须让学生从中可以有所得著。
独立专题难比延伸数学
独立专题探究原意为让学生就个人感兴趣的社会议题进行探究,并从中掌握从拟定题目,到资料搜集、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的技巧。根据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及评估指引,独立专题探究的建议课时为82小时,占高中三年通识课程250小时课时的32.8%。IES规模理论上应该大于其他学科的“校本评核”,但在校内教学的实况看来,32.8%的建议课时仍有高估现时IES的地位之嫌。
通识科的建议课时占全科三分之一,但IES得分却只占通识科总分两成,在“分数导向”的大环境下,IES要抢夺课时更见困难。通识教育教师联会过去曾调查各校IES的实际课时,发现约八成教师在过去三年只有少于40小时用于教授IES,其中四成更表示学校只用少于20小时。IES的技巧教授在不少学校实际上被削成校本评核,教师在课程内匆忙教授IES技巧后便交由学生自由发挥。IES课程的实行现况,与建议中的理想可谓相去甚远。
从实际的学习成果而言,数学的延伸单元如M1(微积分与统计)及M2(代数与微积分)与过去高级程度会考的“应用数学科”及“纯粹数学科”等部分对应。不少大学学科如工程、数学系等学生升读前先有一定基础知识,亦有利学生进修有关学科。但IES技巧相对于数学科,其专门性则显得较弱。若要切实将IES视作延伸或选修部分处理,教育局着实需要充实IES的课程内容,例如仿效大学社会学科加入统计研究、资料分析等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可以善用三年时间学习“独立专题探究”。若将IES成绩与笔试分拆,但最后只是让学生以三年时间完成过去部分学校草草以20小时完成的内容,如此改革未免多此一举。
IES能否帮助升学?
常言道“求学不是求分数”,但社会仍难以否认,考试成绩已是大学收生的重要指标。IES要转为延伸及选修部分,教育局便须从大学衔接方面吸引学生修读。新高中转制后,不少大学学科都会为物理、化学、物理,以至M1、M2等科目得分加权,导致理科生在选科上有较大优势,但若学生在中学修读文学、历史等科,即使大学选读同类科目,文科生在选科上仍难见优势。
以上大学收生倾向,一定程度导致中学生选科人数向理科倾斜,文科生人数多年未见起色。教育局在为IES转型之前,应首先向大学了解多少学科收生会审视学生的IES得分,甚或会为IES的得分加权。高中生决定选修学科时,难以无视大学生的招生要求,学生亦要考虑未来的升学出路。教育局应给予未来选修IES的学生信心,让学生放心投入时间努力后可以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