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wong是黄还是蓝?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邝士山博士,人称“DR. K. KWONG”是蓝是黄?这个最近在网上争得不可开交的话题,或许连邝博士本人也难以回答。

邝士山博士为化学科教师,因多次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个人专页解释催泪弹成份、二𫫇英的形成和毒性,而广为市民所知。今年2月,因应香港市面口罩短缺,邝博士研发可重用口罩“HK Mask”而更加为人所知。其后他更在社交网络分析、检测不同品牌的口罩,为市民所熟知。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成为了网络的热门话题。邝博士经常在Facebook专页上强调“抗疫,不分颜色”,就连他的个人主页图片都写着大大的“不论黄蓝,口罩救港”的标语。实际上他也确实既抨击大陆厂商出货前调换劣质口罩、以低质熔喷布谋利等乱像,也批评黄店,比如提到“黄店唔系啱晒”,指出不合格的黄店喷绒布等。然而正因为他不论黄蓝的行为,导致他与“蓝企业”合作、批评黄店的行为被人攻击,“其实啲黄丝成日闹我,话我系蓝,系鬼”。

K. Kwong(邝士山博士)因多次FACEBOOK解释催泪弹成份,而广为市民所知。(Facebook图片 K Kwong)

不应立场先于事实

过去近一年,社会撕裂加重,黄蓝冲突水深火热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邝博士的经历值得我们再一次停下来思考,这种对立撕裂的边界在哪里,目的为何?比如在邝博士的例子中,且不论他的行为是否足够界定他的政治立场,至少这件事留下一个疑问:究竟应该是以防疫为本还是以立场先行?不难想像,当一个人指出某一方的不足便会要接受政治立场“公审”时,我们的社会只会愈来愈缺乏仗义执言,监督业界和政府的声音。邝博士为人熟知,是从他科普催泪烟中二𫫇英的危害开始,这里面或许会有人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解读此举的颜色意义。但我们更需意识到的是这个行为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立场时,才是更公正公义的体现。因为如若社会基于立场行事,就很容易让立场先于事实,对一些事情有所保留。

在许多其他问题上,社会也愈来愈走极端,凡事先定义黄蓝再讲其他。当黄蓝渗透到讨论甚至生活的各方面时,这就愈来愈像一种象征式的表态。而当大家不仅用黄蓝去区分,更要用“测色卡”去比对每一个人颜色的纯净度时,显然立场已经大于实际。黄蓝一开始是思想、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本应有有很多沟通的空间,可以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或者在交流中有望说服彼此。但当社会发展成在评价一件事一个人之前,都得先用“测色卡”区分敌我,只会消弭这种沟通的可能,塑造对立。毕竟生活不只有两种颜色,而我们想要做的也不是消灭所有异见者,而是希望邀请他们透过我们的角度,看看世界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