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精神健康需要政府投放资源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经历反修例风波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港人精神健康问题日益恶化,惟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只在预算案中留下一句语焉不详的“我会向食物及卫生局、劳工及福利局和教育局提供足够资源,为精神受困扰的人士提供适切支援”,难令市民收货。

香港本就是个高压力的社会。2018年全港精神健康指数调查显示,精神健康不合格的市民同比增加近一倍,多达47.9%。近期的社会事件更是令情况雪上加霜。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高达22%市民有疑似忧郁症及创伤后遗症,警察和中学生的比例或会更高。

因此,财政预算案理应有专款专项投入相关的情绪支援服务,或增设相关活动与调研,或举办讲座等,同时也不能忽视常规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务。譬如预留常规公众精神健康普及教育所需的资源,及设立地区为本的一站式精神健康支援服务。

持续大半年的社会运动让部分市民受到情绪困扰。(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增加公营精神科服务

对精神科服务,陈茂波的财政预算更是不曾提及。目前,香港精神科服务供不应求,公院精神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最长的新界东医院,需要轮候逾两年(134周),最短的港岛东医院也需轮候近一年(44周)。这是因为人手极度短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1万人口应有1名精神科专科医生,然而香港目前是每2.5万至3万人才有1名精神科专科医生。对于愈早发现愈好治疗的精神科疾病来说,这么长的轮候时间无异于使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状况陷入恶性循环,积压个案愈多,每一个个案也愈严重。因此政府实应就精神病人数目以及医护人手需求作出具体估算,增加专业人士的培训和引进,更及时地帮助患者。

津贴精神科医保

另外,香港社会对精神类疾病求医的风气尚不普及,一则因为对精神科的误解,二则因为公院难排,私院精神科则费用高昂,看一次需上千至1万元不等。若政府能通过于保险公司合作,完善精神科投保,,可让第二层顾虑迎刃而解。

基于市场逐利的本能,不少保险的承保项目要么不包括该类疾病,要么开出更严苛的保单的条款。政府财政规划时可以考虑与保险公司合作,如以补贴的形式等,推出条款更加友好的保险套餐。比如政府可以从改善自愿医保带头做起,将2019年4月1日推出的自愿医保计划,仅包含年度保障30,000元的精神科住院治疗,扩大到而更广泛的日诊及心理辅导服务。当类似的精神科医保普及时,市民自然能够像负担普通感冒治疗一样,按需要及时问诊“情绪感冒”。

新型肺炎肆虐,人心惶惶,市民精神状态值得关注。(李泽彤摄)

帮助精神康复者就业

同时,政府的财政规划中亦可考虑以资助雇主的形式,帮助精神疾病康复者重回社会。2011至2016年,平机会收到残疾歧视中,20%都是精神类疾病的个案。这些投诉当中,66%属于雇佣范畴,当中牵涉不获招聘、无理解雇和不公平待遇等,这不仅影响患者和康复人士的生活,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在2015年至2018年间,政府针对残疾人就业推出的“就业展才能”计划每年帮助约800左右人士重回职场,因此,政府确应考虑为精神病康复者推行类似计划。

市民的精神健康不仅关乎生活质素,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香港政府历来对此重视不足,市民精神健康问题积压已久,再加上反修例风波遗留的社会情绪困扰和疫情带来的人心惶惶,政府规划不能再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