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证市民光谱质变 建制派应认清责任
自修例风波爆发,不少市民萌生政治意识,过往自称中间派及无政治取向者均走向更鲜明的政治光谱,自称本土派或泛民主派的市民多了,惟自称建制派者的数目不升反跌。如此景象,意味着市民对过往的社经政治现况感到不满,作为执政、施政阵营的港府及建制政党,必须再三反省其角色。
社会政治光谱“洗牌”源自对建制不满
一场修例风波,为港人的政治光谱带来显着的质变。据中大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的电话调查数字显示,在2019年的5月至10月间,自称中间派与无政治倾向的受访者由约25%及约23%减至约18%及约16%。自称工商派、建制派及亲中派等的建制支持者数字有所微跌时,自称本土派、激进民主派及温和民主派市民的数字显着上升。可见自修例风波后,市民的政治光谱愈见鲜明,更有理由相信不少从前自称中立、无政治取向的市民,现已加入泛民主派的阵营。
更多市民不再中立,但政治取向“染黄”却不“染蓝”,固然与对目前制度及建制领袖不满有关。港府不理民意粗暴修例,一手促成整场政治风暴,其后处理、平息民怨不力,更是令社会冲突旷日持久、社会撕裂至难以修复的主因,市民对港府的不信任,足见于诸位高官屡创新低的民望数字上。更甚者,港府于近月显示的傲慢及无能,更促使市民开始质疑整个制度与及其背后的运作板块,将过往种种社经政治问题、甚至深层次矛盾连结起来,中立、无立场者自然萌生渴望改变建制的念头。自由党荣誉主席田北俊接受《香港01》访问时亦指出,不少商界人士和中间派因不满政府而一度成为“浅黄”。
市民对“建制”感到愤恨,一众被讥为保皇派的建制政党自然难辞其咎。政府之所以可以无视民意立法修例,正因建制议员甘在立法会作橡皮图章,政府只要“数够票”即可。近日立法会议员石礼谦接受访问,直言不讳称自己个人反对修例逃犯条例,惟自己作为政府的“士兵”,必须听将军命令行事。但议员作为市民的代议士,却甘愿放弃独立思考,这正是市民不满目前制度结构的关键之一。
另外,即使在社区民生层面,建制政党的无能亦是轻易而见的。过去区选欠缺竞争,有不少“白区”出现自动当选的情况,不少建制派区议员更可借此长期盘踞高位,尸位素餐。无心服务市民的区议员屡见不鲜。更甚者,建制区议员能否充分代表居民意愿成疑,诸如去年元朗决议兴建被批天价行人天桥,该地区工程虽获广泛批评,故最后元朗区议会一众建制议员护航下成功通过。过往政治中立、无取向者或许并非察觉、关注这些地区议题,但当修例风波激发市民萌生政治意识,建制政党这些工作往绩自然会催化市民“染黄”。
回归制度 各界须保持理性
在修例风波后选民登记数字录得新高,更有不同政治素人奋起出战区选,使本届区选史无前例出现无自动当选的情况出现,正好说明不少市民在告别中立后,踏出寻求在制度上带来改变的首步。而区选在即,不少论者均预测民主阵营将像2003年区选般取得不俗战绩,势打破建制派多年垄断区议会的情况,这正好教训建制政党社会形势千变万化,其既得利益终有受到挑战的一天,建制派必须汲取6月以来的种种教训,及早洗心革面,改善议政质素。
不过,民调数字同样指出,更多市民自称本土派及激进民主派,当中不少人并不认同和平非暴力的原则,教人担忧社会对武力使用的接受程度愈见增加。更甚者,可料有不少“深黄”人士或会对制度失去信心,社会最近有声音关注有示威者或会干扰区选进行,有关说法值得担心。选举始为最和平、理性的制度,让公众表态、甚至参与政治,示威者必须保持冷静、理性,并将其不满、愤火以选票表达,千万不可直接干扰、甚至破坏选举进行。同时政府亦不应贸然决定延迟区选,以免破坏制度及挑动社会情绪。
经历近五个月的街头冲突,香港人不论是“黄”是“蓝”,都应该认清怎样才能带来社会改变——不是暴力,而是政治协商。正如田北俊在访问中所言:“无论支持黄营或蓝营,你的声音也可以进入制度,区议会结构改变将影响立法会直选及五个‘超区’议席,积累起来,声音就会大好多。”而不论是建制派抑或泛民,他们应该有所担当,改变以往一味支持或全盘反对的作风,真正带领社会展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