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气满城 香港人需要真正的“和理非”
7月21日元朗严重袭击事件后,有市民号召7月27日元朗游行,令社会有一股山雨欲来之势。大专院校校长、中学校长等先后发表声明,呼吁市民不要参加元朗游行;警方发出“反对通知书”,不批准市民当天发起或参与游行。种种迹象都说明了,香港人真的要停一停,想一想。
元朗白衣暴徒袭击市民,这件事本身错综复杂。当中既有警方涉嫌不执法的问题,亦有元朗乡民的暴力问题。后者对社区的影响,更是有目共睹:袭击事件翌日元朗人不敢外出,市内被形容如死城。
没有人能接受用暴力解决问题,但在元朗游行可能会引起市民之间的冲突,却是不争的事实。警方基于安全理由,对游行申请人发出反对通知书,即使一些人未必同意,但对社会整体而言是可以接受的。集会自由当然是公民权利,但警方也有责任维护公众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包括意欲举行公众集会的市民的安全。
同样地,所有原本打算参加游行的市民亦有责任照顾自己和别人的安全。考虑到潜在危险和警方的反对,他们应该改变原订安排,不要冒险参加。要表达政治诉求,不急于一时,不限于一地。如果有人企图将游行变成“挑衅”,相信更不会是大多数市民愿意看见的。
依然会有人满有一腔热血,以为只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便不会有意外。然而,他们必须知道即使自己可能按捺得住,但只需要另一方不够耐性,冲突或暴力便会发生。而且,在大街上游行时候的情绪一般都比较高涨,届时会否按捺不住,并非我们能够事先在家中冷静地准确评估。
经过这一个多月,香港可谓充满戾气,每一个阵营都对另一个阵营非常不满。从早前的“连侬墙”口角和打架事件便可见,市民间的冲突随时发生。而元朗在7月21日后,更成为了一个非常高温的火药库。即使游行人士和当区居民有心保持克制,但只要任何人一不小心态度较差,便容易擦枪走火。即便是小型口角,也可以迅速令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香港陷入了这种局面,连一个地区游行也令全社会忧心忡忡,实在叫人扼腕。或许我们都忘记了,不论对方是什么政见、任何立场,对方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而不是要你死我亡的敌人。故此,在游行、示威和任何场合,我们都不必主动与人起冲突。遇上口角,能够心平气和地调解,那便尽力调解;若然暴力冲突已经发生,便应该以安全为上,暂离风眼处,并呼吁别人离开。
一个真正的“和理非”,不只是以“和平、理性、非暴力”为口号那么简单,而是明白“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可贵之处,同时能够感染别人也采取“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处理事情。香港人向来被誉为聪明、醒目,大概会明白李小龙所讲的“Be Water”,其文意的源头是老子的“上善若水”,它的出发点是“善”,而且是“上善”,显然不是指暴力。对于一些人,如果他误以为李小龙的专长是武术,所以暴力是被鼓励的,那就更辜负了这位武者的精神,因为“Be Water”除了是武术的技巧之外,更关键的就是一种“上善”的前提,这样一位武者不鼓励暴力,而且根本不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