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物扮建筑废物 免费直送堆填区 环保署监管不力?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香港01》本周四(20日)报道,多辆运载夹斗车,“乔装”建筑废料为工业废料,循免费通道进入堆填区倾倒,涉嫌瞒骗环保署,环保署回复指,需要翻查资料及小心查证。事件暴露堆填区承办商查问及抽查不力,建筑业界有机会逃避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在查明真相后,环保署必须尽快堵塞漏洞,并严惩不法回收商,挽回公众对废物管理的信心;业界也必须自重,停止欺骗行为。外地有研究探索电子辨识废物技术,署方应考虑采用,协助把关。

航拍可见,该夹斗车准备通过车磅,过程很快完成,并无堆填区人员及环保署人员检查夹斗的废物。(蔡正邦摄)

业界、司机、堆填区承办商皆惹质疑 环保署须彻查

现时,运送建筑废料到堆填区弃置,每公吨收费二百元,但在堆填区弃置工商业固体废物则不用缴费。报道指出,在今年七月,记者见到有夹斗车司机用木板及纸皮遮掩沙石等建筑废料,进入打鼓岭堆填区倒垃圾时没有缴费,过程未见堆填区承办商及环保署人员检查。《香港01》就此向环保署查询,署方起初回复夹斗车载有工业废物,记者再附上证据质问,署方认为指控严重,会翻查资料并查证

此事牵涉建筑业界、司机及堆填区承办商。建筑业界有欺骗环保署之嫌,而在整个建筑废物的运送链,司机的角色甚为重要。有业界人士指,建筑业界为省钱,选择直接支付现金给司机,让司机将建筑废物“乔装”一般废料,避过缴费兼获利。

在堆填区承办商方面,堆填区承办商会负责检查废物,替废物磅重,以及查问及抽查废物类别和来源。按现时证据,假若承办商人员做足程序,包括检查密斗载货,则可及时杜绝瞒骗行为。正如报道中的业界人士所述,工业废料和建筑废料的重量差异甚大,前者只有几吨,后者可及十吨。人员对误报废物种类应该有所警惕,甚或知情。因此,承办商有否尽责,值得质疑。假若人员知情不报,则罪加一等。司机涉嫌违规倾倒兼收受利益,署方也须彻查。

业界隐瞒倾倒建筑废物,势将打击废物管理制度。政府计划于2020年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制度,政府建议修订法例,环境局可收取高于成本的建筑废物处理费用。这意味着收费继续有上升空间,加重建筑业界成本。过往环保团体担忧非法倾倒日后会变本加厉,如今忧虑再添一重,例如长春社代表吴希文及立法会议员朱凯迪表示,只要业界“乔装”垃圾,则可令政策破功。

打鼓岭堆填区入口设有指示牌,注明建筑废料车辆须走左面的收费通道,而其他废料的车辆则走右面的免收费通道。(陈信熙摄)
事件反映,过往的固体废物统计也不能尽信。现时环保署分开记录建筑废物的弃置重量,数据来源包括堆填区及废物转运站进行的同比废物成分统计调查的结果,以及废物处理设施的废物接收纪录。2016年,在堆填区弃置的工商业废物则有3,954公吨,整体建筑废物有4,422公吨,较2015年增加5.3%。报告提及后者升幅与建筑工程的总值一致,但今次事件无疑令人怀疑数字不可信,即高估了工商业废物量,低估了建筑废物量。倘若实况是建筑废料量增加,超出建筑工程总值,则表示业界浪费严重,现有减废措施效力逊于原先估计。

侦测废物类别技术已存 环保署大可参考

就此,环保署应提升堆填区检测废物类别的技术,减少目测失误及欺瞒。署方可以在前往堆填区的道路或者堆填区闸口设置机器,侦查密斗车上的物料。现时,外地已有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光学及机械分拣建筑废料,以便回收重用。在香港,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今年初也批出一个研究项目,负责的学者打算设计一套电脑视像系统,辨识可循环再用物料。纵然分拣技术规模庞大,也与侦测设施不尽相同,但不失为参考对象。

月前新界西堆填区承办商非法排污,环保署的监管能力已备受质疑,如今打鼓岭堆填区承办商又涉嫌疏于检查密斗车,少收倾倒费用,环保署亟需检讨监督制度,建筑业界也须自重,切勿为省回废物处理开支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