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港台收视率低只是表征 角色前景模糊窒碍发展
审计署于11月28日发表报告,抨击香港电台聘用员工不周、购买节目违规,未有善用每年十亿元公帑。审计报告准确指出港台的行政弊端,港台必须设法改善,但诸如观众听众人数下降、节目重复等问题,源于人手和资源匮乏,加上前景不清,限制港台发展。深层结构问题难靠港台自行解决,政府应担起责任,增拨港台资源之余,直面管治问题。当员工看见前景,自会更有拼劲制作节目,充分发挥公共广播功能。
审计署只衡工量值 漠视港台问题本因
港台肩负公共广播使命,制作和传递资讯给各个群体,包括小众及弱势社群,不应就成本效益设下简单指标。举例说,审计报告批评港台电视观众人数低,部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最高收视不足一点,电视频道首播节目少、经常重播节目、以杂项内容填满时段等,要求港台采取措施提升节目的收视和认知率。
此等问题是否反映港台节目质素低劣?事实上,港台的电视节目长期占据欣赏指数前列。另外,港台增设31及32台,制作时数大幅增加,但人手和资源的增加则追不上,所谓“限米煮限饭”,员工只能想办法塞满节目时段。大量重播节目及杂项内容,削弱节目趣味特质,即使个别节目优秀,却未能禆益频道,遑论与其他电视台竞争。再者,港台建筑老旧狭小,厂房和机器设施不足,有些创作意念未能化成现实,节目质素被打折扣。
平情而论,审计署的本分是为政府部门衡工量值,从帐目寻找出政府部门管治上的流弊,要求部门检讨帐目,提升效率。而报告中的一些批评,实在值得港台反思,例如港台的节目采购程序缺乏清晰指引,的确容易引起合谋之嫌,港台宜接纳批评,订立指引。
改革必须直面管治问题 纠缠架构检讨磋跎岁月
以上问题关乎财政,而财政问题容易解决。事实上,近年港台得到的拨款渐次上升,港台可以借助审计报告,进一步要求增拨资源。只要要求合理,政府应该予以满足。
相比之下,厘清港台和政府的关系更为棘手。自殖民地时代以来,港台一直希望藉公司化达致编采自主,独立运作。1990年代初,港英政府曾经批准港台公司化,但据曾任港台训练及发展总监的张圭阳忆述,北京反对此举,认为“将来的特别行政区也需要一个政府的电台”,港府遂于1994年搁置计划。及至2006年成立委员会,检讨公共广播服务。经三年的检讨,政府称考虑员工前景、编辑自主、加强机构管治及问责功能,以及考虑不同持份者意思等因素后,最后维持港台归入政府部门至今。
港台在2006年重提公司化建议。新的公共广播机构,设有独立董事局,负责编辑方针和日常运作,拨款来自政府,经立法会批准,可以包括差饷及其他非商业及商业赞助,确保员工顺利过渡,向立法会、公众及政府问责,委聘外间审计师审核帐目。
港台员工期待公司化可以一并扫除财政和管治障碍,然而,观乎医管局、机管局、九铁公司等往绩,政府部门演变为公营机构后,前线员工、管理层和政府内部之间仍然时有冲突。与其期待改变港台架构,港台员工和管理层应该直面问题本质,例如广播处长的选拔及问责对象,编采方针,员工工作量等,达成共识。
公共广播的价值,在于提供准确、不受商业利益左右的资讯,监督政府施政,鼓励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升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照顾小众需要。今天市民接触到的资讯,经常由商业和社交媒体筛选得来,容易造成偏听,令社会分崩离析。当假新闻、假资讯充斥,摧毁人际及社会信任,公共广播机构替社会拨开迷雾,角色更见重要。当员工看到机构有前景,有充裕、稳定的人手和资源支持,自有热诚紧守岗位,制作更多更优秀的节目,实践公共广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