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生推小巴到站程式 态度值得政府学习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林郑月娥上月宣布,政府将斥资3,100万元研发小巴实时到站数据收集系统,市民料于2022年才可透过运输署的手机应用程式获取实时到站资讯。另一边厢,科技大学的学生团队去年已开始研发相同程式,虽碍于缺乏经营商参与,程式初推出时仍只能提供一条路线的资讯,但其创新精神、探究精神仍属可嘉。透过全球定位系统获得数据并非什么高新科技,如果政府及早认识到其重要性,系统不会迟至2022年才推出。另外,政府未有立法规定运输公司公开数据,也令数据开放之路窒碍难行。推动创科发展刻不容缓,官员须时刻思考社会需要、时代变化,断不能再后知后觉。

袁洛桁(左一)、徐卓亮(中)及 曾柏坚(右一),花逾一年时间研发出小巴实时到站系统。(罗君豪摄)

政府半途而废 错失发展良机

相对于大型运输公司,专营小巴经营权分散,如非政府主导,经营商不太可能组织起来建立系统收集实时数据。若政府有意推动智慧城市,就必须成为政策的主导者,要求经营商为其下小巴安装定位系统。

虽说按2017年公布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小巴只属辅助性质,但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小巴是唯一的对外交通工具,政府不应忽略他们的需要。另外,铁路等主要交通工具早人满为患,如果小巴的载客能力、服务得到提升的话,将有助舒缓主要交通工具的压力。

政府并非意识不到问题所在,2006年,政府曾委托承办商进行测试,在十一条路线的专营小巴安装具GPS功能的行车纪录仪,收集车辆位置、车速及行程时间等数据。政府解释,由于系统未能准确反映数据,故于2008年停止试验。照理说,如果政府重视实时资讯,在试验失败后,仍会再接再厉,另委承办商、学术机构测试,直至成功为止。政府当年“半途而废”,反映其未认识到即时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三名科大学生研发的小巴实时到站系统,在小巴安装手机应用程式收集行车记录后,计算出到站时间,令用户透过App可实时掌握有关资讯。(罗君豪摄)

前述的科大团队似乎远比政府有解决难题的决心。相较于政府,学生的资源并不充裕,只能以相对原始的方式收集数据。团队指,由于专线小巴是往来科大的主要交通工具,同学希望取得小巴路线的即时资讯,便利出行,团队成员多次乘塔来往坑口站及科大的11M小巴收集数据,才建立出产品雏型。团队表示经朋友介绍下,再认识到小巴营办商“进智公交”的管理层,该公司开放了来往薄扶林碧瑶湾及中环交易广场的8X线予团队测试,让系统迈向成熟。

学生能够以小本研发出系统,反映并非难事。如果政府当年坚持不懈,收集小巴实时数据,并将之公开,相信今日科大学生或其他民间机构已可借此推出成熟的应用程式,为市民提供便利。

运输署于今年7月推出结合驾驶、步行及乘车资讯“香港出行易”的综合流动应用程式。(资料图片/陈百灏摄)

立法开放数据 建立完善系统

小巴实时到站系统要到四年后才正式推出,自然难让人满意。另外,港铁、九巴、新巴与城巴等实时到站原始数据重门深锁,亦为市民带来不便。

对于质疑,政府往往以数据属私人财产强而辩解。的而且确,数据能够生利,经营商有动机将之收为己有。但公共运输企业,多由政府批出专营权甚或是主要由政府拥有,其在独占市场的同时,也须承担公共责任。政府作为规管者,责任是防止经营者因一己之私而损害公众利益。另外,即时交通资讯并非只让市民知道到站时间,还提供行车速度、脱班情况等重要资讯,这牵涉行车安全等重要公众利益,市民理应有知情权。从这两点看来,交通数据不应重门深锁。

观乎政府去年推出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运输署将于今年推出由“香港乘车易”、 “香港行车易”及“交通快讯”综合而成的手机程式。今年七月,运输署如期推出程式,市民可以从中得知大屿山巴士、电车的到站时间,但要知道九巴、港铁的即时资讯,则要转驳到其他手机程式,造成不便。连政府的程式也残缺不全,民间机构自然更难获取资讯;这难怪香港在资讯公开的国际排名,屡屡落后其他城市。

数据开放程度乃创科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促进数据开放,必然要由政府推动,而非寄望企业无私分享。过去政府放任无为的政策,令香港耗费不少光阴,邻近地区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政府必须驱除心魔,勇于成为政策的主导者,立法规定企业开放数据,香港才有望堪称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