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射雕》隐身六旬振翅海外 香港文学如何名扬四方?
金庸过身,不只震撼华人世界,也震撼海外。替这位文学泰斗出版英译本《射雕英雄传》的出版人麦克莱霍斯同感悲伤,早前出席活动时,更问为何在《射雕》中文版面世六十年后,才有英语版本。随着更多外地出版社对金庸著作感兴趣,相信日后会有更多译本面世,有助推广武侠小说。但是,既然香港能承载金庸等文坛巨人,也不乏翻译人才,其他本地优秀文学著作,为何鲜获国际注视?
在华文圈子享有盛名的香港作家,作品外译相对有优势。《雪山飞狐》的英译本由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鹿鼎记》和《书剑恩仇录》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译本。陈冠中的《盛世》有丹麦文、意大利文等版本,刘以鬯的《对倒》则有法文版。这些作者都享负盛名,在华文文学界地位崇高,一些重要作品尚且未有外文译本;新晋作家的作品就算质素再高,也难被译介海外。
香港侦探小说作家陈浩基,早年藉推理小说《1367》打入海外文坛,实属鲜有例子。他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提到,尽管他早已在台湾夺奖,但作品能够打入海外文坛,多得一位朋友联系上版权代理人谭光磊。谭相信作品会一鸣惊人,于是找人翻译,到法兰克福书展推销。当时正值雨伞运动,香港题材的书籍受注目,于是有大型出版社洽购版权,后来泰国、韩国、日本和法国等出版社陆续关注到作品,最终《1367》的日文版打进了年度海外推理小说畅销榜。
但是,谭在接受访问时感叹,译介华文著作非外地出版社的恒常业务,而且鲜有编辑通晓中文。中文版权人要主动到海外洽商,就要先做一大堆工夫,例如翻译,预备背景资料,才有机会游说成功。
陈浩基的经历,正正点出一个事实,人脉和版权人主动参与是关键因素。在这两方面,政府、大专院校和出版业界可以多加支援,振兴本地华文文学翻译行业。
这不是说现时外界袖手旁观,部分大学出版社一直翻译和出版本地华文著作。例如《雪山飞狐》的英译本就由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鹿鼎记》和《书剑恩仇录》英译本则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艺术发展局曾在2011年推出香港文学外译计划,资助出版社翻译如廖伟棠和西西等作品。艺发局另设恒常文学翻译资助,译介了不少粤剧剧本。
另外,在出版业界方面,香港书展自2011年起增设“网上版权交易专区”,政府辖下的“创意香港”办公室赞助香港出版总会在国际书展设立“香港馆”,政府在推广本地著作上,并非无所作为。
然而,此等计划在规划、编译量上,也难与其他地方匹比。香港可以参考台湾的文学翻译出版补助计划,自2011年起,台湾文学馆推出翻译出版补助计划,每年资助翻译台湾文学作品。四年后由文化部接手,编译作品至今已有过百本,更扩大至图文作品。此外,在版权交易方面,有曾参与今年法兰克福书展“香港馆”的业界人士指,馆方工作人员的经验和对书业的认识不足,不懂介绍著作给海外人士。即使有所谓的商务配对会,但主办单位曾经“乱点鸳鸯”,把艺术书籍出版社代表,配上语文教育书籍出版社代表,失去配对意义。港府宜吸收业界意见,改进策展及交易安排,更应为活动订立成效指标。
同样地,编译计划似乎也难以改善文学译者的报酬、待遇,窒碍本地作品译介海外。恒生管理学院翻译学系教授方梓勋称,现时翻译每千文字仅得80元,但口译的日薪高达五至六千元。相比之下,业界人士即使有志文学翻译,也可以为了生计和前景,任职其他范畴。往后艺发局在文学外译计划,须加入条款,订明译者要有合理报酬,带头改善翻译人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