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金庸武侠世界 只能活在博物馆?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金庸开拓与发扬新式武侠小说,其笔耕不辍,为香港、乃至全球华人,创造了妙趣横生、荡气回肠的武侠世界。多年来,他的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作品。他留下的文化遗产,似是用之不竭。
最近,香港文化博物馆斥资达1,000万元设立全港首个“金庸馆”,展出逾100项展品,其中包括早期流通的小说版本、珍贵的手稿等等。金庸的武侠小说地位崇高,为其设立展馆以表扬贡献,于市民、金庸本人来说都是美事。然而,我们须问,金庸的小说作品是否只能藏于博物馆?除此以外又如何能让这些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发扬光大?
昔日的流行文化 今天的博物馆展品?
无可否认,当年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建议在文化博物馆设立“金庸展厅”,确是独具慧眼。其不单洞悉香港人所好,也是明白香港文化的优势所在。但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是现时不少人看金庸作品,往往以文学经典的角度观之,但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现,本来就是当时武侠小说风潮下的流行文化产物,金庸凭借博通古今的识见,开创糅合历史与武侠小说之先河,因而大受好评。虽然首部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诞生已逾六十年,最近内地翻拍的《射雕英雄传》也在1957年开始连载,但是年代久远,并不代表不能继续“流行”下去。
从外国例子看来,为旧作品踵事增华,本属常事,而当中也不乏成功例子。就像最近翻拍的《美国队长》,其漫画原著,本属1941年的漫画作品;而《铁甲奇侠》漫画,则在1963年首次发表,而两部年逾半百的漫画,皆在千禧年代焕发新生,被拍成票房亿万的电影作品,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一大标志,既丰富了现代人的娱乐生活,亦令昔日的流行文化得以重拾活力,继续“流行”。可以说,流行文化能流行多久,不在其新旧,而在其有没有足够活力。
只是不知从何时起,港人只会从怀缅旧事、将旧物保持原状的态度看待曾作为香港流行文化代表的金庸武侠小说,少有思考如何活化。我们固然不反对将金庸作品以文学的高度作研究对象,惟在保留、缅怀、研究的同时,亦不能不思进取,将文化瑰宝深锁于冰冷的博物馆展柜当中,不加以发挥。
以金庸作品为例,将其流行元素发扬光大,本来就是香港的强项。现时,香港人常追看国内出品的“金剧”,内地人却将港产“金剧”奉若“新剧”。观乎国内知名影评网页“豆瓣”的评分,有不少港产“金剧”的评分,比国产的为高,以《天龙八部》为例,不少香港新生代看的是内地 2003 年的胡军版本,殊不知在网页中评分最高的,却是 1997 年由黄日华饰演乔峰的港版《天龙八部》,其评分人数达五万多人,分数达8.7分之高(10分满分),反观 2003 年内地版《天龙八部》的分数则不过是7.7分,评分者亦只有二万多人。
香港流行文化活力 为何日渐失色?
此外,香港更曾试过将金庸作品改编成漫画、动画,以至创作人刘天赐亦曾根据《鹿鼎记》写成谈待人处世的畅销书《小宝神功》,吴霭仪先后著有《金庸小说的情》、《金庸小说看人生》等等,不断利用金庸武侠小说的元素产生出更多的新事物。可见,香港不是没有让金庸作品注入流行文化的能力,只是在某时某刻,这种能力悄然失去。
事实上,香港曾经是全球华人流行文化的领导者,拥有庞大的流行文化资源,只待取用、加以活化、注入新生命,除前文述及的金庸小说,还有香港的电影、电视、小说、音乐、漫画等。例如前年热播的韩剧《回答吧1988》,就有不少剧情是向80年代的香港名星、香港流行曲、香港电影致敬,当韩国的制作公司也聪明地懂得善用香港的一系列流行文化瑰宝,融汇贯通演化成为新的流行事物,香港的流行文化瑰宝,为何不能在自家的土壤里继续茁壮成长,反要变成在博物馆缅怀的旧事旧物?
因此须问的是,如何能够令香港的流行文化重拾昔日辉煌?港府投入资源设金庸馆之余,如何让包括金庸作品在内的香港的流行文化资产再次生辉?
当然会有人认为,昔日香港流行文化大放异彩,并不是因为有政府大力扶持,为何今天就要由政府有形之手主导?其实不少国家与地区,早已明白流行文化对提升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以至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因此透过政府的财政支援、以至政策上的拆墙松绑,促成其事。
业界要思进取 港府有其角色
个中显例,除了港人熟悉的南韩,更有新西兰。当地政府洞悉其地利,明白到新西兰的风景宏伟壮观,由是订立政策,吸引片商到本地拍戏,也扶助本地导演,拍摄本土电影。新西兰政府在1978年成立电影局,投资本土电影,就像彼德.积逊(Peter Robert Jackson)就是新西兰本土导演,在1978年起,新西兰电影局已然开始支持他。及至2001年,他终藉拍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魔戒》一炮而红,而英国小说《魔戒》现时在不少人心目中,已无异于新西兰本土故事,到新西兰的游客,亦少有不到《魔戒》的电影场景,而在拍摄《魔戒》后,新西兰更吸引了,《狮子‧女巫‧魔衣橱》、《最后武士》、《金刚》等大片在当地拍摄。
而新西兰政府更把握机遇,乘千禧年初期的《魔戒》风潮,襄助彼德.积逊拍摄《魔戒》前传《哈比人》。当时新西兰政府除了修改《劳工法》以外,更动用军队建设片厂,助该片完成 。最后,单是在2013年上映的第一集《哈比人》的全球票房收益,已达9.58亿美元,进占当年全球票房第二位,三集《哈比人》的票房总计更达$29.32亿美元。
曾几何时,香港曾被誉为东方荷里活,而区区四百万人口、以往不以电影闻名的新西兰,过去在香港的电影工作者、片商眼中,此电影小国自然不足挂齿。二十年过去,新西兰这昔日的电影小国,已成为全球电影业的重要一员,更借此带动旅游业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相较于新西兰,香港真的没有流行文化优势吗?为何电影业,以至电视业等曾经雄视全球华人社会的香港流行文化,现时的影响力却不断消减?
文化融合科技 金庸群侠可发光发热
因此,港府对重振香港流行文化,推动业界善用如金庸武侠小说在内的流行文化宝藏,实在责无旁贷。犹幸,下任特首选举的候选人曾俊华与林郑月娥,皆在政纲中表示会成立文化局,若新设的文化局能发挥好其作用,除资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主动了解业界所思所想,检视现有的法规是否对文化创意产业造成不必要障碍,以至为业界居中牵线,善加利用香港的电影、电视、小说、音乐、漫画等流行文化资产,香港流行文化要重拾昔日光辉,并非没有希望。
但是,流行文化要进一步推而广之,已离不开科技的应用,无论是手机游戏、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VR)、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AR)、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Vod)以至其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应用,若创科局能尽善现时未有做好的推动者角色,协助业界掌握、运用新科技,为香港流行文化注入科技素、以科技推广香港流行文化,一如《美国队长》、《魔戒》等,善用科技洗脱老气,不断为人们带来新刺激新惊喜。如此,若有一天金庸群侠走出博物馆,再度成为香港流行文化的中流砥柱,甚至在华文世界以至全球发光发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看装备起来的香港创意人敢不敢追这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