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吸入的塑胶饮管变不锈钢饮管? “绿色消费主义”同样不环保
早年,网上疯传海龟吸入塑胶饮管的影片,不少人响应环保,改用不锈钢饮管,但垃圾量并没有因而大幅下降,有台湾网友更在水底拾获不锈钢饮管,引起大众关注垃圾处理的方法。以“环保”物料制成的代替品取缔即弃用品,希望从而减少使用“不环保”的物品,尤其塑胶,本是好事,惟治标不治本,因为消费过量这类商品同样不环保。“源头减废”是老生常谈的“根治”方案,实行起来十分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亦有渐见成果的例子。
不锈钢饮管也成海洋垃圾
台湾计划于明年7月1日起禁止公营部门、公私立学校、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连锁速食店等提供即弃的塑胶饮管,民众遂买不锈钢饮管代替塑胶饮管。不锈钢饮管早已在台湾大行其道,有团体提倡环保并以此取代即弃塑胶饮管;但有台湾网友就发文指,觉得最近海滩愈来愈多垃圾,包括空铝罐、胶樽、排球、安全套,甚至在水中捡获不锈钢饮管,引起热烈的讨论。其实,不论是什么材质的垃圾,都不应出现在海滩和海洋,也有不少网友指出海洋垃圾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垃圾会在海上,而不是什么垃圾出现在海上。的确,不锈钢饮管的诞生某程度是为了减少使用塑胶饮管、残害海洋生物,能够减少使用塑胶饮管固然是好事,但只是治不标本,当局仍须加强执法,才有望改善海洋垃圾的问题。
源头减废其实不难?
除了加强执法,减少非法弃置垃圾外,源头减废同样重要。很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即使香港在2015年,实施胶袋全面征费,但环保署数据显示,2016年堆填区胶袋弃置量近43亿个,同比增近一成;遑论没被纳入监管的塑胶饮管,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估计港人每年掉弃约17亿支胶饮管塑胶饮管。
不过,可幸的是,环保局近年亦开始为“源头减废”多加宣传,方向总算走对了,例如“沙滩走塑 餐具先行”和创造了“大嘥鬼 Big Waster”的虚拟角色,不时举办活动,呼吁公众减废、走塑,市民的环保意识较以前有所提升,惟香港的固体废物产生量仍然上升,2016年弃置于堆填区的固体废物量平均每日为15,332公吨,较2015年增加1.5%,只有都市固体废物平均每日的废物量有增幅放缓的迹象。
事实上,源头减废并非不可能实现。有不少企业宣布停止主动派发饮管,如香港迪士尼,预计每年可减少400万枝胶饮管消耗;位于葵芳的新都会广场两年前开始提供三部雨伞除水器、回收雨伞袋重用、让顾客寄存雨伞等等,期间商场雨伞胶袋的使用量减少了7%。可见,“减废”比“替代使用”更务实、有用,愈来愈多企业愿意推行源头减废,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应更主动,牵头推行更多源头减废措施,例如在批出外判餐饮服务合约时,加入更多减废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