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18】新高中必修科过多 政府“谋杀”文科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随着中文、英文、数学、通识等文凭试主科考核完毕,考生都忙于准备选修科考试。设立新高中课程目的之一是让课程更多元化,然而,观乎报考数据,部分选修科报考率一沉不起,实难言达标。选修科让学生接触不同知识、扩阔眼界,由于文凭试主科比过去多出一科,学生修读选修科的时间比过去为少,以致部分学科的报考率下降,这问题在文科选修科尤为明显。教育局应正视问题,考虑对主修科作适度剪裁。

放榜在即,专家提醒家长要做好情绪管理。(资料图片)

文凭试实施后,文科报考人数下跌,原因之一是必修科太多,大大减低选修科的生存空间。过去会考只有中、英、数三科必修科,至于高考,则只有英语运用、中国语文及文化两科必修科。一般而言,学生在中四至中五阶段修读三至四科选修科(最多七科选修),在中六至中七阶段修读两至三科选修科(最多四科高级程度选修科)。另一方面,由于预科生报考大学时中、英只当半科计算,学生有较多时间学习选修科,专研自己感兴趣的范畴。

新高中推出后,中、英、数、通识已经占去大部分课时,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只会报读两个选修科目。观乎2018年文凭试的考生数据,一共有70.4%的学生选择“4+2”的课程组合,选择报考三个选修科的考生,则只占17.4%,他们接触选修科的机会,比旧制为少。一些课程范围较广、得分较没有保证的文科科目,尤其受到威胁。

观乎2018年文凭试报考数据,中史、历史、中国文学的报考人数占甲类科目的总考生,分别是10.7%、10%、3%,相比起首届文凭试的11.3%、9.5%、4.2%,只有历史科的报考人数企稳。相比起2010年会考,跌幅更见明显,当时中史、历史、中国文学的报考率分别是18.7%、14%、6.8%,比起今年文凭试的报考率高出8、4、3.8个百分点。

为了提升选修科目的报读比率,局方应从裁减主修科目着手,让学生可增拨时间学习选修科目。在四科主修科中,通识科课程最具可议之处,固然,通识科包含“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身份和身份认同”等内容,几乎是众多学科中唯一深入探讨公民、政治身份建构的科目,值得保留。但是通识科还涉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公共卫生”等单元,其博而不精,与其他科目内容重叠,早为人诟病。观乎课程文件,通识科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扩展看事物的角度”,但是通识科的存在,本身就扼杀学生修读选修科、吸收其他知识的机会,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局方应考虑剪裁课程以释出课时。

另一方面,局方亦须正视文凭试中文科考制繁复,令师生在课堂外要额外操练试卷。现时中文科共设四份考卷,分别是阅读、写作、说话、聆听及综合能力,中文科可以只考读写,减省学生的压力;相信此举同样有助增拨时间,让学生修读选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