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东涌填海是一小步 落实公营房屋主导才是一大步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天(2月4日)发表网志,指今天参与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的新填海区动工礼,预料兴建 4.95 万个住宅单位。填海建议早于 2007 年提出,首批住宅最快于2023年入伙。纵然市民要等候 6 年才有望上楼,但总算并非遥不可及。政府必须谨记,填海不保证大众可以住新楼,楼价随时难以负担。私人市场的参与必须受到规管,政府有责任确保公营主导,并供应足够社区设施,市民才可乐业安居。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展局副局长廖振新、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林世雄等出席典礼。(甄挻良摄)

在此重申,政府远未有效用地。新界有数百公顷棕地等待发落,而政府涉嫌低估粉岭高尔夫球场用地的可建屋量,压低日后的建屋量,形成房屋供应缺乏的假象。政府必须要展现施政新风,传递明确讯息,收回整个高球场建屋,切忌为了顾全一小群权贵的享乐,为了要他们首肯,推出美其名“两全其美”,实为“和稀泥”、畏首畏尾,只收回部份场地的方案。

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应漠视在维港外填海造地的好处,例如较少业权纠纷,而现时填海技术先进,政府有能力减轻工程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因此,社会应集中讨论居民日后如何在新填海区安居乐业。

迄今,市民仍有点抗拒住在东涌。公屋居民抱怨要长途跋涉出市区工作,民生设施缺乏,缺乏公共街市,食物和日用品价格昂贵。几年前的统计指出,东涌新市镇的贫穷户比率相当高。而不论公营或私营住户,都投诉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日益挤塞。

立法会议员周浩鼎在立法会上表示,北大屿山近年有不少基建项目落成,该区人口持续增长,东涌车流量上升,常现交通挤塞。(资料图片)

陈茂波抛下愿景,指填海后会增设标准运动场、公众街市、商业设施、两个港铁站等,新增逾 4 万个职位,吸引居民原区就业。如能以上承诺能一一落实,配合其他新界西南的发展计划,的确可以补足配套。当中,例如公众街市、墟市,可以先行落实兴建,无须等待新填海区落成,早一步方便居民。
 
即使有足够公共设施,假如房屋资源分配不公,居民日后也会受苦。政府需要承诺在分配房屋资源时,不能偏袒地产商。政府现时预计东涌东扩展区的公营房屋比例占 63%,当中公屋占 7 成。即是说,有近 4 成的单位留给私营市场,比例甚高。政府或许想避免东涌沦为天水围的翻版,又或者想为填海开支回本,但如果要调和东涌人口的入息分布,政府大可以增加居屋数量,不必让利于地产商。如果要为填海开支回本而预留土地卖地,那就是短视。

东涌北公园虽有运动设施,但仍未算可满足附近居民和学生的需求,东涌东扩展区需要运动中心,东涌西同样需要。(黄妍萍摄)

私人发展商为了既要“赚到尽”,又要“将价就货”,衍生出一大批纳米楼。我们不只是提醒东涌填海区,其他新发展区的房屋分配同样要注意。政府多建居屋,就可以调控自住单位的面积和开则。
 
从昨天网志和今天演辞的行文,我们感受到陈茂波相当雀跃,因为他任内能够落实政府觅地建屋的施政重点。雀跃之余,司局长需要确保填海按序进行,毕竟填海历时最少 6 年。民间团体则需密切监察政府做足填海的补偿措施,以及交通、医疗、康体社福设施切合需求。此外,政府官员曾称日后的公私营房屋比例,因应房屋政策及需求改变而调整。因此,政府还有机会修改建议,主导公营房屋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