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观点】睇戏贵、种类少、少产量未解决 何来创意之都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于星期三公布的施政报告中,特首林郑除了就不少人关注的房屋、税制、医疗等方面提出措施外,亦有提及“要确立创意之都地位,令投资者及买家以香港为首选市场”,关注创意产业方面的发展。可惜报告中并未有提出任何实际措施,更莫讲构建出一套完善的长远发展蓝图。以香港电影业为例,现时电影界问题一环扣一环,例如青黄不接、少人入场、电影公司集中生产同一类型片种、在全球化下要抵挡荷里活电影的冲击、在数码时代更要应付串流平台⋯⋯港府务必要梳理好问题症结,并拿出决心进行改变,才可真的让香港成为创意之都,而不是一个只讲不做的理想。

施政报告提及“要确立创意之都地位,令投资者及买家以香港为首选市场”,可现时在状况可以吗?(资料图片)

港府十年前早已发现症结

翻查资料,政府其实早于2007-08年的施政报告中,就曾以“创意之都”为主题,反思香港创意产业的境况,并定下“创意产业竞争激烈,香港优势被邻近地区所侵蚀,如韩国电影、台湾音乐等,内地城市纷纷成立创意产业园,各地旅游局以创新方法推销城市形象品牌,吸引游客。我认为未来五年香港的创意产业需要加快发展,否则优势不保”的结论。

惟十年过去,香港的创意产业仍是未见出路,更在周边国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失去竞争力。

纵有电影发展基金 但不足持续发展

以电影业来说,本届金像奖虽有不少年轻新导演都初露锋芒,使人期待,但实情就如〈01观点〉之前所讲过的:现时电影发展基金所批出的费用,不足以应付租场、拍摄器材、工作人员薪酬、聘请演员、后期制作等的费用。在此情况下,不少新导演的作品都是打“人情牌”,即工作人员不收酬劳、演员不收演出费用的情况下,勉强完成作品。

《一念无明》导演黄进曾于《01周报》坦言因成本有限:“一没钱没时间就先拍完两父子的戏。可选择的话,我当然想拍一个群体”。(网上图片)

故然不是说低成本不可成就高质素的作品,《一念无明》便是一个以电影人才来成就好作品的例子。可是,为了在极有限的资金底下完成作品,不少新导演在构思作品时,往往受成本所困。《一念无明》导演黄进曾于《01周报》坦言因成本有限:“一没钱没时间就先拍完两父子的戏。可选择的话,我当然想拍一个群体”。

更莫论电影发展基金的申请手续繁复,加上只有第一部长片可以申请政府的基金,之后电影人只可透过不断申请小规模基金的资助或凭电影公司投资,来获得电影拍摄成本。但坊间的基金大多具备不少题材及内容限制,而且资金少,制作电影却需要大量资本,建立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更需投入产业资本而非投机性资本,单凭小规模基金的资助无法持续发展。

早前以电影发展基金所拍摄的电影《点五步》,就因薪酬问题闹出风波。(网上图片)

商业主导的电影圈不利多元化电影出现

而在香港不靠小规模基金的资助,即等于落入以自由市场的原则来运作的香港电影业。可是这亦会产生另一个问题: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低成本电影及所谓“艺术电影”愈來愈无立足之地。而这种情况并不利香港电影业发展。举个例说,知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不少在上映时都“仆直”,但因其艺术性,在国外被推崇备至。因此,多元化的电影作品对香港电影业著实重要。

政府若希望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意产业,并“确立创意之都地位,令投资者及买家以香港为首选市场”的话,就不应单凭“人情牌”与导演的才能来维系,而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链来支撑创意,保障不同类型的电影可以百花齐放。

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上映时就有不少人话“睇唔明”,票房一般。(网上图片)

韩国政府以政策配合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外地政府的做法,如韩国在1984 年 12 月第五次修订《电影法》,制订了独立电影制作制度,让想拍电影的人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向政府申请,一年就可以拍一部电影;以及在1999 年,金大中政府制订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并设立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又在《文化 产业振兴基本法》加入促进文化产业部门的创业及投资的款项,将民间资本引入了电影产制市场;政府则透过电影政策,缓和规制并促进与民间部门的連结,可见香港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决心依然不足。

外国成立跨国合制基金机制

另外,荷里活商业制作让香港电影在制作规模与技术上带来冲击。截至2016年香港最高票房的电影如《阿凡达》、《复仇者联盟2 : 奥创纪元》、《美国队长 3 : 英雄内战》等, 无不带入Computer Art的元素,包括有动画(Animation)、电脑特技/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甚至适应数码化的大环境电脑特技应用于一般后期加工。

《阿凡达》剧照。(网上图片)
+1

面对观众口味的转变,香港政府应考虑如何建立一个良好机制,让香港电影人与外国电影人合作,从而提升自己的应变及创作能力。现在许多国家都有跨国合制基金的机制(minority or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fund),鼓励制片人去寻找不同的电影的可能性,并促使具有国际沟通能力及人脉的年轻电影人在国际影展上争取到更多跨国合作机会。在此层面上,港府亦可借以参巧及评估香港可否设立一个针对合制电影的基金(co-production fund),让香港电影人可从中学习,借以达至施政报告中“培育人才和推动跨界别跨地域合作”的目标?

订立戏院规划指标 使不同类型电影都可放映

另外,针对香港电影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少人入场,以及电影公司集中生产同一类型片种的问题,其实就如〈01观点〉之前所讲,香港电影院不足是地产商宁愿将商场划成更多商铺,也不愿租予电影院。而电影院数目少,租金又极高昂的情况下,戏院一般优先播放荷里活大片,港产片只能在较差的档期上画,而独立电影、小众电影,就更难以觅得档期。

电影院数目少,租金又极高昂的情况下,戏院一般优先播放荷里活大片,港产片只能在较差的档期上画,而独立电影、小众电影,就更难以觅得档期。(资料图片)

早在七十年代,香港政府“土地发展政策委员会”曾将戏院视为社区必备设施,并在“土地利用计划书”指引中列明,每1,000人口须设置38个戏院座位,可惜在90年代末,政府以戏院涉及商业利益为由,不再将戏院定义为文化、社区设施,戏院在失去规划政策支持之后日渐减少,不少地产商陆续将电影院改装成零售商舖。

若港府有决心发展文化产业,何不考虑将电影院重新定为社区、文化设施,并规定人口与银幕的比例,保证区区有戏院?使得不同类型的电影都有更多放映机会,亦可提供空间让戏院减低票价,直接纾缓电影业的根本问题。

戏飞贵,少人入场,是香港电影业核心问题之一。(资料图片)

港府应下定决心发展产业

廿一世纪是文化世纪,电影产业不仅可给文化商品市场提供大量“原料”,以创造出庞大的价值,电影的发展也直接聯系到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准及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其实港府早于07年已经发现到电影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何仍不好好参考外地政府的措施,再放到本地脉络参考,并真的发展出一个完善的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