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稳健施政,也要锐意改革
国家主席习近平周四(12月19日)在澳门会见行政长官李家超,是两人不足一个星期内第二次会面。这也是习近平第三次在澳门会见香港特首。三次会面相隔十年,习主席见到的是三个不同的面孔,而历次见面都恰逢香港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习近平对特首的要求也有强烈的针对性,体现了中央治港思路的转变。
习近平见特首话中有话
2014年12月19日,习近平在澳门会见梁振英。其时持续了79日的“占中”运动刚落幕,香港社会撕裂严重,习近平对特首、特区政府及警队“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使得香港当前形势有所好转”予以肯定,同时强调,香港的政制发展必须符合实际及遵循“一国两制”方针与基本法。此时中央对香港的关注重点无疑是“止乱”。
2019年,香港经历了修例风波的巨大冲击,社会陷入更大的动荡,中央对香港的首要关注仍然是“治”。当年12月19日,习近平在澳门会见林郑月娥时,再次肯定了特首在“非常时期”的“勇气和担当”,明确表示中央完全支持特区政府继续做好“止暴制乱”工作。
又一个五年过去,香港社会秩序恢复稳定,进入“由治及兴”的新时代,习近平会见李家超时,也明显把重点放在香港的未来发展上。他表明“国家对香港有很高的期待”,强调“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香港应该“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好发展”。这番话清晰标志著中央对香港的关注重心已转向“兴”。
“互学互鉴”点出港澳缺失
习近平特别提出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区需要“互学互鉴、加强交流合作”,这是他前两次在澳门会见香港特首时,官方报道里未曾提及的。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政府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合作深度与广度也不足,这显然不符合中央在两地实施“一国两制”,充分利用两地独特优势的本意。习近平如今把话挑明,是在敦促港澳两地取长补短,提升竞争力。
事实上,2019年启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已把港澳两地纳入区域协同发展、共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框架。习近平上周也再要求香港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港澳能否优势互补、共同展现“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检验大湾区战略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澳门近年发展旅游、搞“盛事”的经验,便值得香港借鉴,而澳门要推动经济多元发展, 香港也可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发挥优势,提供助力。
锐意改革是稳健施政的目标
针对香港如何推动“由治及兴”,中央与特首均已表明关键词是“改革”。习近平上周五接受李家超述职时指出,中央“全力支持你及特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锐意改革、奋发有为”,周四则表示希望特首和特区政府“稳健施政,全力拼经济、谋发展”。如果只是简单地望文生义,也许会把“稳健施政”与“锐意改革”视为互相矛盾的概念,但两者实际上相辅相成。
早在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邓小平便曾表示:“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习近平论及如何深化改革时,进一步解释道:“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以相同的逻辑理解“稳健施政”与“锐意改革”,可以说,“稳健施政”构成了“锐意改革”的基础与保障,“锐意改革”则是“稳健施政”的目标和动力。
改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结构调整与变革,稳健的施政能够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然而,施政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锐意改革正是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关键手段。单就提升治理效能而言,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
仅仅依靠“稳定”并不足以带来繁荣,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真正的“兴”需要解决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从香港的实际情况来看,“稳健施政”可以在维持金融稳定、社会秩序和营商环境等方面体现,“锐意改革”则体现在解决居住、医疗、教育、青年发展与贫富差距等深层次民生问题,以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成香港长治久安、繁荣发展。
特区政府需要展现更大的魄力,在“治”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兴”的策略,落实真正的改革,才能不负中央的期望,为香港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