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什么、不是什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在就施政报告咨询公众意见,政党政团莫不进言献策。民建联以“发挥优势、开拓机遇”为题,工联会冀“激发劳动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A4联盟主张“创新求变拚经济、凝心聚力建未来”,各有主题的G19离不开拼经济、惠民生、创新求变。

经民联继7月23日向特首提交建议书,主张推动高质经济、高质惠民、高质治理后,8月1日再就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发布研究报告,以“改革求变抓机遇、实现香港新发展”为主题,标志着“改革”二字正式登场于建制阵营的论述。

“改革”二字只在报告书中出现七次,一次在标题,四次涉及国家改革开放或全面深化改革,余下两次是引述港澳办主任夏宝龙的话,希望香港“锐意改革”、“通过改革创新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当不少人仍然停留在改革的主体是国家时,经民联引述夏宝龙的话指出香港也要改革,单就此而言,始终是值得肯定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在前年七一指出香港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惟“改革”二字在香港政治舆论中犹如石沉大海。直至夏宝龙在三中全会后把话说的更明明白白,要求香港“锐意改革”、“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改革”二字才泛起阵阵涟漪。

在经民联的记者会上,其主席卢伟国回应如何理解夏宝龙提出香港要改革时,表示对方是在鞭策,而不是负面批评,也不等于香港做得不好。这种对于改革不等于否定的强调,或许正好解释了政界何以对“改革”二字讳莫如深,毕竟多数人都希望团结支持政府施政,而不是否定他们的努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也没有否定以往的发展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也不是要否定此前35年的努力。但习近平当时亦承认,国家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甚至毫不讳言地一一列举出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甚至到了二十届三中全会,亦即是全面深化改革已逾十年之后,习近平仍能列举出“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又怎会是对过往努力的负面批评和否定?

恰恰相反,如果对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全面深化改革也无从说起。为什么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就是因为改革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必须对于现实有客观判断,对于环境变化有科学认识。改革从来不存在否不否定、负不负面的问题,更像数学解题、科学研究一样,是对社会问题、发展问题的客观探究、科学解决。

也是唯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改革、推动改革,改革才不会沦为谁否定谁的权力游戏,提出问题也不会是政治不正确、不合群。如果我们仍然只是唱好香港的优势,安于哪里做得好的话,为什么香港要改革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无法指出香港面对哪些突出问题,发展中存在什么结构矛盾,改革无从说起。无怪乎三中全会提到“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才说“突破利益固化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