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气球风波|让人沮丧的舆论战

撰文: 于品海
出版:更新: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挑战,中国今天面对的挑战不只是芯片、台独、官场的躺平和腐败,更重要是它身处的舆论战,如果相关部委缺乏认识和工具,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气球风波就是一件在国际舆论场上磕倒的尴尬事件。这让我想起张艺谋,他懂得讲故事,所以08奥运有他,22年冬奥有他,还有《满江红》。央视的春晚一年不如一年,仍然停留在过去,好像不知道观众已经住进城市的现代小区,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估计就是因为央视没有自己的“张艺谋”吧。不只是春晚,各个部委和无数地方政府,都应该找到或培养自己的“张艺谋”,不然习总书记号召大家讲好中国故事就难以落实。中央对内地官员要求甚高,既要打得、讲得,还要“马儿不吃草”,无怪乎“任重而道远”成为内地官场流行语。香港官员真幸运!

把北京烤鸭送到了别人嘴里

气球风波为什么是尴尬事件?外交体系看似不明白“气球”从一开始就是舆论战,美国媒体在主导,拜登政府的论述是紧跟媒体节奏,它甚至主导了共和党左手打中国、右手打拜登政府的大戏。美国国防部多次说明气球不构成伤害,它的情报专家认为气球不可能比中国卫星获取更有价值的情报,但媒体依然颠倒黑白、唯恐天下不乱。最难堪的是中国还在一板一眼地回应,以为理直就能气壮;宣传部门更像是放弃了国内的阵地,公关手法还比不上“胡鑫宇案”的地方官,搞得KOL们无所适从,只能依赖官方发言,真是难为了“家嫂”!就算无法干预CNN、BBC、Bloomberg等外国媒体,难道在内地说明白也做不到吗?是被美国人的狡猾和蛮横搞晕了,还是有其他什么难言之隐?

拜登政府劳师动众用导弹击落气球,也是被媒体带风向的结果,当共和党和媒体得到如此“奖励”,当然尽情享用,制造更大的媒体效果。

中共是靠笔杆子打天下的能手,当然不会被搞晕,但它今天确实不懂如何与美国打舆论战,甚至在国内的舆论场亦经常碰到有心无力的情况。譬如内地的抗疫表现远胜美国,也好过其他西方国家,但在关键节点还是被外媒顺手牵羊,炒作所谓“白纸革命”如何迫使中央匆忙改变政策。拜登政府劳师动众用导弹击落气球,也是被媒体带风向的结果,当共和党和媒体得到如此“奖励”,当然尽情享用,制造更大的媒体效果。有人请你食北京烤鸭,自然一鸭多吃,最后还要上一个鸭汤。

我不知道气球为什么飞到美国,但它是从阿拉斯加进入美国境内,经加拿大南下再进入美国本土。当气球进入阿拉斯加时,军方显然认为其微不足道,没有向白宫发出警示,美国人也就懵然不觉;如果气球具威胁性,加拿大军方同样不会坐视不理。事实上,没有人相信美国国防部会容忍气球在上空大摇大摆“收集情报”,甚至送出情报,完成整个北美航程之后才决定在大西洋上空将其“解决”。

美国国防部为何容忍气球在上空大摇大摆“收集情报”,甚至送出情报,完成整个北美航程之后才决定在大西洋上空将其“解决”?(路透社)

美国精心制作了一部张艺谋电影

气球是在1月28日进入阿拉斯加,到2月4日被击落大约是八天,其间美国绝对有能力在无害情况下将其拿下,但它选择距离华府只有200公里的兰利空军基地(Langley Airforce Base)的战斗机用导弹击落气球,行动中封锁了周边的三个机场,恐怕不是误以为美国中西部和阿拉斯加过于人口密集,担心掉下来的气球碎片会伤害到阿拉斯加的北极熊、中西部的沙漠或农田里的麻雀吧。当然,不在荒凉地带处理气球,更不担心导弹会错误击中白宫或其他路过的飞机,这样的安排证明美国有不少懂得讲好美国故事的“张艺谋”。

不在荒凉地带处理气球,更不担心导弹会错误击中白宫或其他路过的飞机,这样的安排证明美国有不少懂得讲好美国故事的“张艺谋”。

这不是第一次有中国气球进入美国,却是第一次造成如此戏剧性效果。并不是因为这一次气球有什么特别,而是美国的政情和民情发生了变化,美国政客捉到机会积极参与这场戏,导演和编剧都是新闻媒体。不少美国学者和智库嘲笑事态的发展,指出政客们小题大做,观众心知肚明,但戏还是要演完。

其实,还有一个气球飞到了南美洲,沿线国家中至少也有哥伦比亚政府做出了反应,但它却不认为气球有什么风险,更表示国家安全未受威胁。大家不会认为哥伦比亚有中国想要的高价值情报吧?

有两个气球同时“飘到”美洲肯定是不妥当的,既暴露了技术的粗糙,更反映了中国防空监控的失误。就算气球是民用的,中国海关是否知道如此巨大的物件出入国境?更让人气愤的就是至今外交部或其他部门没有为此提供更多说明,譬如气球是执行什么样的任务,让气球升空的机构名称或它是从哪里升空的,装载着什么设备,别人即使想帮其发声也毫无弹药。

为什么中国不懂跟美国沟通?这里也有美国的责任,美国社会完全撕裂,究竟是跟拜登的美国还是特朗普的美国沟通成为两难,国会山的政客就更像小丑,需要依靠中美冲突来遮蔽自己的无能,“中国”成为拳手锻炼的沙包。在泥浆战中,美国政客与媒体从来是一拍即合,西方媒体本就习惯利用社会矛盾扩大收视,甚至捏造议题,因为一旦失去话语权,就会在商业价值上遭遇损失。

新闻产业如何改革开放

美国新闻媒体早就取代了政客去“操控”民意,中国的舆论生态却非如此。首先,在国内的舆论场,新闻话语权不存在竞争,但这不等同官员可以肆意掌控舆论;其次,内地新闻机构不会在重大议题上顾虑商业生存,自然就不需要培养引领和制造舆论的能力。官员不用管、新闻媒体不用做,如何可能产出相匹配的战斗力?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中国企业的成就都是打出来的,当年在温室培养国企是死路一条,生存力和竞争力只有在实际的斗争中才能成长。新闻媒体同样需要这样的过程。

上海疫情是内地社会对防疫政策观感的转捩点,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中产阶级的“天下”,当热爱自由的“小资”被官僚或进城不久的小区保安关在家里,他有可能不在社交媒体发泄怨气吗?中国政府不断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它有否注意到,这群人使用不同的话语体系?同样道理,你岂能奢求美国的舆论场听你那一套“陈腔滥调”?就像在疫情管控期间,美国媒体批评中国管控过严,应该放开;一旦放开,同一批人,如CNN,马上宣称中国“很可能”会死一百万人。我相信CNN记者未必讨厌中国或与中国有仇,但商业需要左右了他们的判断。

中美战场不只是经济、军事、外交,当科技、人才、社会治理都升级为战场,就更不能忽略舆论同样是战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在舆论场上的被动和无能就是绝佳案例。在经济建设领域,除了依靠治理的政治人才如朱镕基等,也需要企业家,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那么在新闻产业,为什么会忽略同样的规律?很可惜,现实就是新闻产业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共同富裕,更不会有社会主义;没有新闻产业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培育抢夺话语权的能力,自然就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央视的外国语频道(CGTN)就是证据。中国的新闻媒体都是国企,其他人只是将政府的论述转播而已,结果是重复一大堆官腔,套话,没有人愿意听,讲的人迟早也会变成木偶,多少个TikTok都无法改变,遇到特殊情况,更是丑态毕露,甚至哑口无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共同富裕,更不会有社会主义;没有新闻产业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培育抢夺话语权的能力,自然就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

当然,新闻产业的改革开放同样会产生一堆新问题。当年害怕改革开放的保守官员不也有顾虑吗?邓小平要求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化解偏见,他是为舆论注入了有利改革开放的论述,用他超强的政治魄力和决心推动改革。既然选择了改革开放的路,就应该大胆往前走。邓小平知道走老路就无法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走邪路中国又会深陷社会矛盾和冲突。他提出要勇敢拒绝老路和邪路,昂首挺胸走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这样的经验应该作为新闻产业改革的榜样。很可惜,大家还未看见新闻和舆论领域的“改革开放”,外交体系被“国际舆论”逼在墙角挨打,国内舆论场上也经常出现尴尬的局面,气球风波只是再次确认失去话语权的代价。事实上,害怕改革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更是对四个自信的贬损。

现任中宣部部长李书磊有“北大神童”之称,14岁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21岁获得硕士学位,24岁获博士学位,长期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出版过一系列文学评论及剖析社会现实的文章。(视觉中国)

期待李书磊讲好中国故事

我一直认为改革开放在最后一公里才会触动到新闻产业,它是如此细腻和微妙的“政治”,是上层建筑的细枝末节,必须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治理之上,同时说明改革到最后还是要触动到灵魂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就是为最后一公里修筑的康庄大道。

二十大之后,中国在国际舆论领域新增两位很懂讲故事和深知为什么要讲好故事的负责人,他们是统管国际事务的王毅,以及中央宣传部新上任的部长李书磊,前者大家都很熟悉,都会认同他是能讲好故事的外交人才,后者大家可能会陌生。为了更好了解李书磊,我翻阅了他十几二十年前的多部著作,细读后深信他是讲故事的专家、大家。如果这些旧作能反映习近平为什么选拔他承担这项艰巨任务,或许改革真的要来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