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评局倡DSE不考聆听与口试 两年后结果如何?
2017年8月,时任考评局局长唐创时在离任前表示文凭试中文科评核可以改善,如参考内地及台湾,集中考核考生母语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又指会话和聆听可以校本评核方式替代。一年半过去,“01观点”记者向考评局查询研究进度,局方回复指,未就有关议题作独立调查或研究,但政府成立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正就中小学课程作整体检讨,预计今年底有初步报告。新学制推行至今近十年,中文科考制已成为众矢之的,当局有责任交代口试、聆听及综合考卷的成效,并考虑重设两卷考试制度,减轻师生压力。
考评政策走上歧途 四卷考核亟待检讨
1992年实施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课程,设有实用文写作、阅读理解、文化问题、聆听理解、说话能力测试以及课外阅读成绩考查五项评核。1993年,考试局(现称考评局)代表于《中国语文通讯》撰文指出,应在预科教育为学生提供训练,助其“正常生活”、“做学问”或“谋职业”。而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实用文写作、高层次的聆听理解能力、说话能力,正属此类。
诚然,学生不能只懂读写,朗读与练习聆听技能同样重要。不过,学生早已在日常生活及课堂上有充足的听说经验,又如教育局文件所指,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亦是相連互通。中化课程推出时,已有人质疑加入说话、聆听考试是“中为英教”,事实上,内地及台湾等以中文作母语的地方的大学入学试均只考读写,当时局方的决定是否合理,大有可议之处。
其后考评制度虽经过数次改革,但仍未改变有关考评设计的思维,考核亦未见大幅简化。在2007年改制后,中文科会考由过往只设阅讀、写作兩卷,改为分设五卷(阅讀、写作、聆听、說话、综合)。虽然2014年当局曾精简说话能力考核的方式,取消“朗读”并只保留“口语沟通”,2016年再合并聆听及综合能力卷,成现时的四卷考核,但却未从根本改革繁复的制度。
《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表明,作为学习母语的科目,课程理念是均衡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习内容包括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九个学习范畴。
考试制度应据学习重点剪裁
目前中文科设有听、说考评,本已为学生带来额外压力;对于中文教师来说,听说操练亦使其疲于奔命,甚至影响整体教学质素。
聆听及综合能力卷的考试时间约1.5小时,加上核对,练习一份考卷至少要花上几个课节,更有不少学校要在午膳或课后补课作口语练习。课时有限而四卷范围广阔,加上要追赶课程进度,学生阅读及写作的练习时间不足,投放于各语文考卷的资源分散,师生难以应付多份考卷的压力,近年考生在阅读卷的文言文得分普遍较低、写作卷更被称为“死亡之卷”,当局应正视学生所需的训练,进一步调整公开试的考评结构。
此外,中文科作为必修科目,仍有不少大学学科以最低3级成绩作为入学标准,令部分学生无暇修读更多选修科,转而将温习时间投放于中文课。局方应厘清各考卷的重要性,适度剪裁考试制度。
考评政策走上歧途,局方的决定影响着莘莘学子。面对教育改革失败的批评,当局有责任检讨学制。我们期望,局方能于今年年底,带给师生一个“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