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楼市转势又如何 续用辣招增投资成本 确保自住主导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踏入下半年,香港楼市似乎顺应全球楼市转势,物业成交价不再破顶。近日社会热论东涌东堤湾畔单位成交个案,业主持货三年,非但没有乘着楼市升浪赚钱,还被买家劈价五百万,帐面输12万元离场。地产界人士纷纷要求政府减辣,政府指辣招有助调控楼市,无意更改。
不论是期望楼市重拾升轨,还是期望刺激交投,减辣只是延续住宅单位的商品买卖性质,没有还原住宅作自住用途。私人楼价早已脱离市民负担能力,辣招非但不可减,更应恒常化,增加政府用于公营房屋的资源,并持续确保私楼市场稳健发展。

国际调查机构Demographia亦指,香港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其楼价与入息比率达19.4倍,属于极度严重负担不起水平。简单而言,即是港人需不吃不喝19.4年才能“上车”。

政府从2012年推出辣招起,社会争议不断,反对者指摘政府干预楼市,批评辣招无阻楼价飙升,单位供应减少又阻碍市场流转,云云。当香港和全球楼市从高峰回调,地产界人士急不及待要求政府减辣,无疑自打嘴巴。

《信报》11月15日的社评题为〈从全球楼市转势看港辣招存废〉,劝读者无谓心存幻想。社评认为既然辣招无助遏抑楼价,减辣又无助楼市调头回升,政府不如按兵不动,贸然减辣只会扰乱市况。社评建言,当环球楼市退热,由卖家主导转到买家主导,政府应检讨辣招原意,能否有效应对新形势。

早前有网民发现北角柏傲山有单位由2100万劈价至1698万元,配上鬼马广告后迅速卖出。(fb“Mika Chan”图片)

担忧楼市起落 皆因房屋沦炒卖工具

政府和坊间皆误解辣招的功能,认为辣招充其量是短暂措施,旨在打击炒家。《信报》社评认为海外资金追求回报,力量已是各地政府难以阻止,辣招只是“游资四窜推高楼价的副产品”征税只能把需求从一个城市推向另一个城市,并无真正打击楼市之效。相反,今天楼房的盈利能力逊于债券等工具,加上各地收紧按揭和资金流动,才是楼市回调的主因。

不能否认,资金轻易进出香港,左右楼市,境外投资者透过物业增值财富,本地人也分一杯羹。赚钱没有问题,但当房屋的投资功能,取代了住用、提供安全居住环境的功能,政府就必须干预。港府几年来大征印花税,成功阻截了一群短炒客,增加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问题是,本地人仍然呻苦,要么做楼奴,要么做无壳蜗牛。究其根本,是公营房屋供应短缺,市民在私人市场累积坚实的需求,推高楼价。再者,不少业主在低价时置业,即使今天卖楼、换楼要缴税,仍能赚钱;若不卖楼,放租回报也相当可观。

一地政府难控游资,不代表撒手不管。要设法令市民安居,政府必须广建公营房屋,以出租房屋为主,资助出售单位为辅。在资助房屋方面,必须限制转售条件,以免日后流入私人市场。盛传房委会修改章则,明年起出售的资助房屋单位,私人市场禁售期由五年增至十年,首两年转售给居二市场的价钱不能高于买入价,做法可取,但未够彻底。房委会应该全面禁止新落成单位转售至私人市场,全面分割自用及商品市场,杜绝买家残存扭曲保障性房屋用途,用以投机置业致富的想法。

重订辣招功能 不谈不谈还须谈

然而,按现时建屋进度,随时要二、三十年,公营房屋才见充裕。政府必须介入私楼市场,确保市民可以负担私楼楼价和租金。因此,社会不应避谈辣招,政府更应主动重订辣招功能:辣招不再是短期、因时制宜的措施,而是恒常措施。

恒常化辣招的意义,是敬告投资者和勉强有力上车的市民,别再心存侥幸,打消减辣、除辣可以刺激交投、售楼图大利的念头。业主如要高价售楼,就要预备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辣招的收入,应该拨作兴建公营房屋,增加财源。

如今公营房屋短缺,港人要在私楼觅居所。因此,辣招必须长期实施,打击投资炒卖意欲,确保一般人能够负担楼价。政府是时候要改变迷信自由市场的观念,减低楼市风浪,保障广大市民的住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