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终有选择? “安老院舍晚期医护计划”只是开始
每日,医院内均有长者在插喉、电击、手术等各种侵入式抢救造成的痛苦中离世。当人生走到最后一段,有没有其他选择?
现时,香港现时有8.5%老人家住在约900多间安老院舍,院舍提供临终照顾的需求愈见显著。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和香港大学(港大)于2015年的调查显示,近半院友或其家人曾提出要求临终照顾或支援服务。医管局近年推出的晚期医护服务能否满足需求?
预设晚期医护服务 自主临终计划
医管局于2009年展开“晚晴照顾先导计划”,与安老院舍合作,鼓励院舍长者及其家属预先设定照顾计划,尽量让长者留在熟悉的安老院环境,直至病情恶化为止,按长者及其家属商讨的护理意愿,制订“预设医疗照顾计划”,根据病人意愿拟定临终的医疗安排,例如,是否接受心肺复苏术、鼻胃管喂饲、静脉或皮下输液、抗生素治疗及呼吸器等,病人亦可选择在安老院入住至临终阶段,医护每周探访,如非必要不送急症室,病情转差时才送到医院,医院设有临终病床,家属可24小时陪伴,院方会提供针对性纾缓治疗,减轻病人痛楚,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世界。
2015年,计划恒常化并改名为“安老院舍晚期医护计划”,服务现时只限安院舍长者参与,去年扩展至全港七个医院联网,至今共有约500名长者加入计划,而目前正跟进约180名长者及其照顾者。
提早计划准备 减轻各方压力
现时安乐死在社会上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计划鼓励安乐死,但其实临终计划与安乐死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安老院舍晚期医护计划”只为患有严重及不可逆转疾病的年老患者,跟从患者及家属的预立医嘱提供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折腾,非晚期阶段的长者,院方会转介他们往常规外展服务跟进。新界西医院联网老人科顾问医生欧阳东伟指,“医疗指示”并不会刻意加速或减慢长者死亡的过程。
每人都应有自主人生的权利,临终的医疗决定亦不应例外。医管局的计划保障长者的自主权及尊严,让他们在意识清醒时做好准备,决定病情恶化时他想接受或不想接受哪些治疗,亦可让他们选择在一个熟悉的环境走完最后一程,减少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令长者的意愿受到尊重,能自由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另外,有评论认为提早安排临终亦可纾缓目前急症室面对的压力,减少参加者经急症室入院的次数。东华三院冯尧敬医院内科部门主管陆嘉熙医生指,到公立医院急症室求诊的病人中,约五分一来自安老院舍,同时每年约一成居于安老院舍的长者离世。通过“安老院舍晚期医护计划”,长者不必因反复的病情,于安老院及医院之间频繁出入急症室,新界西联网顾问护师(社区医疗)李雯敏称,当长者入院时安老院会带备一份文件,急症室识别后就能尽快将病人送上病房,并会根据其过往病历纪录,减省不必要医疗行政程序,同时减少长者折腾。
再者,计划可减轻照顾者压力。以往家属为了尽力抢救患病的长者,让他们在急症室接受侵入性治疗,但对患有严重及不可逆转疾病的长者,反而可能只是延长他们的痛苦,抢救亦未必是他们的个人意愿,家人眼见其受苦也感伤痛。提早计划准备,不但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做决定的重担亦不需只由家属独自承受。
社会风气已趋开放,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讨论死亡已非禁忌,近年来有关临终及善终服务的讨论愈来愈多,不少长者、病人及其家人会为死亡及宁养服务作预备,加上人口老化,对临终服务的需求定必增加。
完善临终服务 政府配套须配合
社会有需求,但政府的配套是否准备充足?从2009年的先导计划至今,“安老院舍晚期医护计划”已推出近十年,但推行进度缓慢,十年内受益者未及千人。与相关医护人手不足有关。智经研究中心分析指,完善的临终照顾应由医院、安老院舍和社区提供多方支援,但本港资助安老院舍的宿位和人手不足,难以提供适切善终服务。在医院方面亦要加派人手到区内安老院提供协助,医护人员难以分身,影响计划推广进度。社联和港大合作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00间津助或合约安老院舍中,最近十位离世院友在临终前的六个月,每人平均入院28天,最长则达103天。
扩展“安老院舍晚期医护计划”仍可能面对其他困难,如私营老人院的合作与监察,及如何协助未能表达意愿或患有认知障碍的长者参与计划等。另外,制定“预设医疗照顾计划”时需要医护人员、长者及家属三方达成共识,不同个案在其中投放的资源及时间可能有所差异。
此外,若长者希望在家中或安老院舍离世,亦受相关的法例规限。《死因裁判官条例》列明,长者若在安老院舍死亡,必须向死因裁判官报告,而须呈报的死亡个案,可能需要验尸,甚或要召开死因研究。而选择在家离世的长者,需要医生上门作死亡证明,若未断气则要由救护车送去急症室进行抢救。
计划是否应扩阔受众,让居于家中的老人亦可提早计划临终所接受的医疗服务,或提供更多医疗服务选项,仍值得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