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局推“预设照顾计划” 助重病者有尊严地走最后一段路

撰文: 李耀宗
出版:更新:

长者步入晚年,身体机能会逐渐衰退,继而可能罹患器官衰竭、癌症、脑退化等不能治愈的绝症。随着病情进入晚期,长者难免受反复入院、接受无效医疗折磨,无意义地延长死亡过程,徒添苦楚之余,更使家人心碎。
为达至去者善终、留者善别,医管局自2015年推出晚期医护服务,致力为现居安老院舍、入院次数频密的末期疾病患者,提供一系列外展及住院舒缓医护服务,以助其舒适、积极和有尊严地,走过生命最后一段路,对家人而言亦是莫大安慰。

医管局2015年起推出“预设照顾计划”(ACP),由新界西医院联网先导,至今已推展至全港安老院舍及公共医院。(李耀宗摄)

医管局2015年起推出“预设照顾计划”(ACP),由新界西医院联网先导,至今已推展至全港安老院舍及公共医院,参与计划人数多达300人。当长者病情步入晚期、无法经治疗好转时,公共医院老人科及纾缓治疗科医护人员会根据病人与家属的意愿,为其订立纾缓医疗计划;若病人意识清楚,亦会安排其签署预设医疗指示或“不作心肺复苏术”文件,尊重病人要求。

“爸爸到最后一刻,都是很舒服的,无挣扎、安静地离开。”何伯两名女儿忆述加入计划之前,需多次带爸爸在院舍、医院之间奔走,固然是苦不堪言,但对她们来说最辛苦的,却是每日三次的喂食,“可能是脑退化关系,爸爸到后期已经失去肚饿感觉,不肯吃东西,我们只好一边骂,一边用针筒‘夹硬’将流质食物注入其口中,生怕他会因断食而死。”

在加入计划之前,她们不时就喂食问题与父亲发生争执。直至何伯一次哀求“求求妳们,很难食,我不想食”,才令两人醒觉与其勉强要爸爸受苦,倒不如顺其自然,遂同意参加计划,让何伯可在临走前尽情享受美食,“我们不想爸爸最后一段路,都走得这样痛苦,倒不如尽量让爸爸开心、自由一点,对他和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安慰。”

在加入计划之前,何伯的两名女儿(右及中)不时就喂食问题与父亲发生争执。(李耀宗摄)

病人凭证明文件入院直接入病房​

本身为医管局晚期医护服务主任的屯门医院顾问护师(社区医疗)李雯敏说,“预设照顾计划”主要针对预期寿命短逾六星期至一年,且近期多次重复入院、进食出现问题的末期器官衰竭、癌症或脑退化病人,若病人或其家属主动要求参加计划,院方会定期派遣外展医护人员到病人入住的安老院舍,提供纾缓治疗和心理辅导,务求让病人“走得舒服点”。

李又说,医管局同时简化晚期疾病患者的住院程序,病人参加计划后,入院时只需向医护人员出示相关证明文件,就毋须经急症室分流,直接入住老人科或纾缓治疗科病房直至离世,以减少病人及家属在院舍、医院往来折腾。

医管局晚期医护服务主任李雯敏说,外展医护人员会到病人入住的安老院舍,提供纾缓治疗和心理辅导。(李耀宗摄)

不时被病人家属批“推人去死”

李雯敏提到,华人社会存有“孝道”概念,导致计划推行初期均有阻力,“我们不时会被病人家属骂‘无良心’、‘推人去死’,但随着时间过去,家属都逐渐认同,无必要因为不舍而徒增亲人痛苦。”

她认为,死亡是人生自然过程一部分,晚期病人对于决定自己治疗方式,以及是否接受急救的意愿和权利,亦理应获得尊重,“我们亦希望扮演协调者角色,协助病人与家属就晚期医疗问题取得共识,修补关系和消除遗憾外,亦可从中协助家属照顾病者,以及共同分担至亲离世的哀伤。”

末期病人加入“预设照顾计划”后,医护人员会根据病人与家属的意愿,为其订立纾缓医疗计划(左),亦会安排意识清楚病人签署“不作心肺复苏术”文件。(李耀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