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公屋.观点】人口结构转变 苦候上楼岂只青年
近日,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吴卫东在商台节目指出,组织推算非长者单身人士申请公屋须轮候26年,再次披露单身人士轮候公屋的苦况。社会在讨论公屋申请时,经常会下意识地将非长者单身人士申请与年轻人的住房需求扣连起来。然而,30岁以上的单身申请人愈来愈多,说明并非只有年轻人才需要公屋。政府计划未来的房屋政策时,应更仔细研究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出足够的单身单位,避免单身人士上楼遥遥无期。
单身壮年对公屋需求趋增
坊间讨论非长者单身人士轮候公屋的问题时,经常围绕年轻人的住房需求作论述,例如“年轻人渴望有私人空间故而申请公屋”、“很多具专上学历的年轻人在求学时期已开始轮候”,又或者计算年轻人从18岁起需轮候久才能上楼等。在这种气氛下,讨论单身公屋时,总会有意无意被引导至讨论如何帮助年轻人。例如工联会麦美娟指本地楼价过高,迫使大学生申请公屋,建议增加居屋白表比例云云。这番话诚然不错,但我们亦应该留意,单身申请者当中不乏壮年人,在讨论问题时亦应关注他们的需求。
近年,非长者单身公屋申请者有年长化趋势,反映很多壮年单身人士对公屋的需求日渐增加。现时这类申请会被纳入“登记配额及计分制”,按房委会统计,30岁以上的新申请者由2013年的37%增加至2017年的50%。其平均年龄与年龄中位数也分别由30岁增至33岁、以及由24岁增至29岁。这些30岁以上的申请者,往往较少得到关注,但他们人数不少,占整个计分制近一半(48%)人。
再仔细研究这些30岁以上申请者的情况,便会发现他们跟年轻高学历的申请者有很大差别。当中大部分都是在职(82%)、低学历(83%只有中学以下学历)人士。他们申请公屋的理由与年轻人有别,35%申请者的原因是现时居所租金高昂,相对30岁以下申请者只有20%。可以说,这些申请者不少都是急需帮助的基层劳工。但在现行的公屋轮候机制下,他们只能“挨贵租”屈居㓥房。更甚者,部分基层选择成为流浪者,于通宵连锁快餐店过夜,造成近年“麦难民”的问题。政府与社会在考虑公屋政策时,不应忘记这些一直得不到政策帮助的弱势群体。
延伸阅读:单身人数趋升 公屋政策应跟进
应重新规划公屋分配方法
事实上,香港和不少先进地区同样面临家庭结构转型问题,单身人士有上升趋势。2016年,15岁以上从未结婚、离婚、丧偶的男性占38.3%、女性更占44.7%,1991年,则分别只有31%和34.8%。未婚数字趋升并非单纯因为社会晚婚,而是反映选择单身的情况渐多。30岁以上未结婚者仍有不少,表示有不少人即便不是终生不婚,也是选择长期单身。
2016年11月,有两名单身人士就认为公屋分配机制不公而申请司法覆核,虽然最终败诉,但也反映了单人人士的无奈。公屋供应有限,优先将资源安排予较有需要的长者与家庭住户,实为无可厚非,但政府在计划未来公屋政策时应想得更细致。社会与政府应该重新思考将来应如何修订公屋分配方法,才能避免单身人士沦为制度下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政府在计划将来的公屋政策时,亦应该留意家庭结构的转变,调查单身公屋的需求状况,推出切合香港家庭结构需求的单位,才能使所有人都能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