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俄国外交方针非修正主义 世界须注意巴尔干火药库
俄罗斯大选将于3月18日举行,选前民调显示,约有七成民众支持现任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连任至2024年。按照过去数十年民众对他的支持度,普京连任可说是尘埃落定,余下的问题只是反对派得票多寡,以及普京连任后将以什么手段来安抚国内的反对声音。既然大局已定,未来普京的外交政策将会是一大看点。
虽然普京在访问时提及,他最想阻止的历史事件是“苏联瓦解”,跟他早年形容“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悲剧”遥相呼应,但这些政治修辞其实只为巩固民众对其强权领导的憧憬。如果西方政权和主流传媒续以过去眼光,错判俄国对欧洲事务的根本目标,不但无法对症下药,更有机会令局势升温。而夹在大国竞赛的小国,或会面对像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般的危机。故此,要了解普京对欧洲事务的主轴及其蔑视态度,须由1990年代西方领袖对苏联所说的一个“谎言”谈起。
一个谎言点起蔑视态度 俄国外交立场非以对外扩张为本
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加上2014年俄国吞并克里米亚,普京的外交政策就不断被外交界和西方主流传媒描绘成“破坏地区和平的修正主义者”,即以庞大军力(现为资助非常规部队)分化、煽动乌克兰东部亲俄民众起义,并借机扩大俄国版图和势力范围。以单一事件来看,普京对乌东的所作所为有入侵别国、破坏国际法之嫌。不过若将乌克兰危机放到历史脉络,就会发现普京多年来对欧洲的立场并非单纯对外扩张,而是“被迫地”透过对外扩张回应西方对俄的威胁。
欲了解普京外交路线的主轴,必须从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所说的一个谎言开始。1989年11月柏林围墙倒下,标志着前苏联的命运已命不久矣,西方领袖当时也开始预测及部署苏联解体后的应对方案。不过当年西方领袖为促成东、西德统一,信口开河地向戈尔巴乔夫许下和平承诺,时至今日仍是普京蔑视西方社会的主因。
可是,“北约不向东扩”一言并没有写在任何条约中,而是零散在苏联领导层和西方领袖(包括法国前总统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德国前总理科尔(Helmut Kohl)和前英揆戴卓尔(Margaret Thatcher)等人)的对话备忘录中。诚如前中情局局长盖茨(Robert Gates)对北约1990年代中期东扩的批评,他指当时戈尔巴乔夫和其他人“被引导”认为北约会保持原状、不会东扩。
不过自克林顿(Bill Clinton)入主白宫后,“北约不向东扩”的口头承诺随即被撕破。克林顿在位时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并于1999年接纳波兰和匈牙利入会申请;在小布什(George W. Bush)年代,中东欧七国(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于2004年伊斯坦布尔峰会中正式成为北约成员;而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和黑山共和国则分别于2009和2017年加入北约。这些口头承诺的幻灭,正正是普京眼中西方社会背信弃义之举,亦是为何俄国会如此蔑视西方伪善之源。
这就说明到为何自1990年代起,亲俄武装份子在东欧数国叛变及宣布独立后,并没有回归到俄国的怀抱中。现在单方面独立的地区包括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South Ossetia)和阿布哈兹(Abkhazia)、乌克兰的顿涅茨克(Donetsk)及卢甘斯克(Luhansk)多年仍处于胶着状态,而非归并回俄国版图中。
除了吞并克里米亚是另有战略考虑外(保卫俄国海军唯一不冻港基地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亲俄武装分子在上述地区所发动的叛变并非为了扩大俄国版图,而是“肢解”有意加入北约(或欧盟)的国家,以反制北约东扩活动,让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三个俄罗斯邻国主权分裂,无法加入西方牵头的政治联盟,以便确保西方军力无法伸到俄国门前(在首两轮北约东扩时,俄罗斯因国内经济问题无暇兼顾,只能在外交上表示抗议)。
欧美须知俄国底线 推动融合不宜过急
正如上述提及,普京外交方针首要是保护俄国的利益范围(Sphere of Interest),而不是盲目对外扩张、吞并土地。由于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已为北约成员。这意味着即使普京有意煽动当地为数众多的俄裔少数民族,在集体防卫条约保护下,普京也不会轻举妄动。虽然北约与格鲁吉亚时有合作,但当前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部分领土仍被亲俄武装份子占领,相信北约亦不会急于跟两国商讨入会一事,以免暂告一段落的军事冲突死灰复燃。故未来的着眼点应放到巴尔干半岛这个欧洲火药库上。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因国内社会问题于1990年代初淡出巴尔干。不过自普京逐步摆平叶利钦(Boris Yeltsin)留下的残局后,俄国对巴尔干的政策又转趋主动和积极,以保传统盟友的关系,并以“斯拉夫民族 – 东正教”作为政治宣传主调,拉拢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等国站在同一阵线。
在经济方面,普京主政后,俄罗斯开始借助国营能源公司(如Lukoil和Gazprom)在巴尔干的投资,来提升区域影响力;政治上,普京已多次利用科索沃独立一事,传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是令塞尔维亚国土分裂的原因,并以此反攻欧美国家在看待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等地的立场;统一俄罗斯党(是次选举普京以独立候选人出战)又在2016年提出,建立以塞尔维亚为轴心的“巴尔干军事中立区”,倡议参与国走中立主权国家路线。这都说明俄国除了特别关切接壤国家的政治取态外,巴尔干就是俄国在欧洲政经利益的“第二战线”。
事实上,欧美与俄国在巴尔干的对抗已在年前陆续浮面。在黑山共和国申请加入北约时(已于2017年6月正式入盟),俄罗斯已多次在外交上反对这位传统盟友背离之举。须知道,黑山除了有逾三成的注册公司与俄国有关外,俄罗斯亦牢牢掌握黑山的银行业、旅游业和房产(有报道指俄国公民拥有该地至少40%的房产)。这就能说明为何有报道指,俄国曾于2016年10月派特务,在大选日试图暗杀时任总理久卡诺维奇(Milo Đukanović),以破坏黑山加入北约进程。
目前在巴尔干国家中,马其顿和波黑已正式成为北约的候选国;而欧盟代表亦放风指,若西巴尔干国家能达成“入欧”所须的标准,可望于2025年全部成为欧盟的新会员国。故此,不论是北约与欧盟的扩展,其影响定必撼动俄国在区内的政经利益,并惹起俄国采用更具侵略性的外交政策来拖慢两者的融合进程。
若普京顺利连任(已是十拿九稳),在成功肢解并阻止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加上中东叙利亚战线已占据上风,克里姆林宫的外交重心很大机会将会慢慢转移到巴尔干半岛,以保护其国家利益。对于普京来说,欧盟加速向南招收会员虽是逼切需要抗衡之事,但同时大西洋彼岸也传来一个福音:特朗普打算寻求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