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欢|当我们在谈论改革时,我们在谈什么

撰文: 江玉欢
出版:更新:

江玉欢专栏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会面临发展策略调整或者宏观道路完善,这种调整既是施政者的主观选择,但纵观历史长河,审视国际内外,这种情形下的政策改变更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充分体现。

改革的主观选择和客观规律

从主观选择的角度来看,施政者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结合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这要求施政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前瞻性的思维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以便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引领国家或地区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从客观规律的角度来看,这种策略调整更像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随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日新月异,国家或地区内部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任何想要在世界政坛立足的地区,都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响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以上主客观原因的叠加,则诞生了“改革”这一形式。

当我们翻看历史,中外国家都不乏改革成功的例子。春秋时期,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法家人物代表管仲,他废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税收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化,从而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瓦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前迈出一大步。秦朝,有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等发展策略的士大夫商鞅,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秦国君主通过推行并沿袭商鞅之“术”,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美国模式由几次改革定型

时间来到现代,在西方国家中,改革身影同样随处可见。以美国为例,自19世纪开始至今,美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革,最终奠定了今天的国家形式。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有以下五次改革浪潮,第一次对美国政党分赃制度的改革,又称文官改革运动,发生在1883年,属于“政治改革”,最大的成就是整理混乱的美国文官体系。第二次的改革是对美国国内商业行为的规范,属于“经济改革”,发生在19世纪初。

第三次,新政改革则主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属于“民生改革”,这一时期也正是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颁布了“国家劳工关系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和签订集体议价合同,用政府的力量支持劳工的集体谈判权。同一时期,政府还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

第四次伟大社会建设,则是促进社会平等,消灭贫困,属于“人权改革”,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这个时期,美国在1964年通过了《人权法案》、随后又出台了《平权法案》,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了,黑人获得了与白人同样的权利。第五次改革内容是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惩治政府腐败,属于“政府改革”。在这一时期,1978年出台《从政道德法》,而最著名的制度就是财产申报制度。同时通过与此相关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法》和《监察长法》。经过上述几次改革,美国模式基本上定型了,这些改革每次的侧重都不同,基本是有序推进的。

詹森总统执政期间在种族平权和医疗开支等政策项目多有建树。(GettyImages)

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

同样,提到改革,自然就会想到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是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主要由政府主导对内进行不同层次的分阶段的渐进式改革。对外开放是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生产经营经验、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验等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和优势资源(如资金),促进内部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的开放。

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在30多年实践中,不仅大幅提高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状况,改善和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与此同时,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中国来说,开放不是全盘西化或自由化,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邓小平时推动改革开放便体现了中国特色现代化。

抱残守缺会被历史车轮吞噬

那么,看过古今中外的改革实例,回到本文的主题:当我们在谈“改革”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革故”才能“鼎新”,改革一般发生在旧的社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前社会的发展的当下,那么改革成功的前提则是施政者要首先厘清,究竟哪些陈旧事物或是旧的矛盾和社会问题需要被改变,改革的侧重点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技术等,都要有明确的认识。确定了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道路设计和宏观管方向把控,其中会涉及到制度创新、政策调整等手段。改革最终的目的亦需要明确,如果改革的目的太过笼统,譬如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唱高调,则会令改革最终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因为要触动利益。但改变现状的决心要坚定,前行的道路泥泞坑洼,不勇敢向前,就永远会被错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拖慢脚步,会被厚重的利益籓篱阻挡在发展的大门之外。伟大的政治家造就伟大的时代,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一场改革,无论总结多少经验和教训,唯一不会变的则是对“伟大”二字的定义。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应时而化,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抱残守缺与僵守教条永远会被历史的滚滚车轮吞噬。

作者江玉欢是立法会议员(选举委员会)、执业律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