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颕灏|管制即弃塑胶 是爱定系责任?
管制即弃塑胶餐具及其他塑胶产品新法例自4月22日开始实施,六个月的适应期于明天(10月21日)完结。到时全港禁止销售、外卖或堂食使用发泡胶餐具、胶饮管、胶刀、胶叉、胶匙等。至于未有成熟替代品的胶杯、胶碗及胶饭盒,则可以继续销售及外卖。如果违规会即场发出警告信。若十个工作天内仍没改善,则会发出定额罚款通知书。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本月12日在网志说会辅以“适度执法”,巡查店舖有没有出售受管制即弃塑胶餐具和产品。
在法例实施的初期,有报道指市民对这些较环保的餐具有不少负面看法。有人批评大量使用木餐具后免不了要大规模伐木,纸餐具则硬度不够、一浸水就“溶”,质疑当局推行走塑政策。笔者想就当局进一步落实走塑政策,以客观角度及世界大势说明管制即弃塑胶的背景及目的。
何谓即弃塑胶?就是短命胶,即其使用生命周期很短的塑胶,但同时遗留在环境极长时间(数百年)的塑胶。这些即弃塑胶例如塑胶樽、胶袋及塑胶餐具,其使用期可能是极短暂,但造成的环境及社会成本极大。根据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2022年废物统计数字,各类都市废物中,塑胶废物增长最快,2011至2021年日均弃置量由1,694公吨,升至2,331公吨,成为除厨余以外的第二大都市固体废物来源。至于具体比较2021年各类塑胶的废弃量,以胶袋占比最高,达36%,其次是胶餐具(10%)及胶樽(9%)。
而近年外卖盛行,2021年胶餐具日均弃置量高达225吨,较10年前增加27%。因此,管制即弃塑胶胶就是针对本港近十年的废物增长趋势,针对塑胶几大使用量的类别,以胶袋为例,当局以胶袋税希望来限制使用量;第二便是针对塑胶餐具。
“源头减量”是全球大势所趋
塑胶餐具对环境造成严重祸害。首先,使用后的塑胶餐具难以分解,埋在土壤中需耗费数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导致垃圾堆积。其次,塑胶餐具常被动物误食,对野生动物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特别是海洋生物,如海龟和海鸟,容易因为误吞塑胶而窒息或饥饿至死。此外,制造塑胶餐具的过程涉及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和全球暖化。塑胶降解时释放的有毒物质会渗入水源和土壤,影响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全世界每年制造出约4亿吨的塑胶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只有约30%被焚化,有另外60%以土地堆填或流入海洋的方式被处理。因此,降低塑胶餐具使用率,积极推广可持续的替代品如生物可降解餐具或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香港现采用堆填手段去处理所有都市固废物,即所有塑胶废物都会用堆填处理,除了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外,还会污染环境。虽然本港将会在2025年有第一座焚化设施,但第一座焚化设施只能处理本港约三成垃圾,七成垃圾仍需要以堆填方法处理,因此“走塑”政策是必不可少。无论由保护环境及公共卫生角度来看,甚至以节省土地资源的公共经济角度来看,本港都需要迎合世界大潮流实施走塑政策。
为解决塑胶污染,“源头减量”在世界各国蔚为风潮。早在2007年,肯亚与乌干达开始禁用一次性轻型塑胶袋。至2022年,全球已有99个国家实施类似的塑胶袋禁令。欧盟于2021年更进一步禁用免洗塑胶餐具,如塑胶吸管、棉花棒、刀叉等。法国政府更是对外宣布,2040年前,要让一次性塑胶全面消失。台湾则自2000年初开始对塑胶袋收费,从逐步限用到2030年禁用四大类一次性塑胶制品。不少研究显示,塑胶禁令能明显减少塑胶制品的使用。美国加州的禁令让塑胶袋用量减少了近70%,甚至只是针对塑胶袋课税,各国用量都显示大幅减少。
因此,管制即弃塑胶是同时由爱和责任出发——爱是爱护生态环境及自己下一代,责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为此少用塑胶,及认知塑胶是容易生产但极难消除。香港在10月21日走出一少步管制即弃塑胶是因应世界大势,我们应该理解及支持当局实行的政策。
作者黄颕灏是元朗区议员、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内务及地区事务)、环保公司董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