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溃信心 医者仁心挽狂澜|陈仕娜
刚刚看完张婉婷导演的纪录片《给十九岁的我》,非常好看!其中有一个片段,袁国勇教授告诫一班志向读医的英华女生,必须怀有对病人的同理心及读医的兴趣,才好踏进这座白色巨塔。
传统的儒家思想𥚃,“医乃仁术”,为历代对医道的共识,“仁”的伦理推己及人,从“亲其亲”出发,仁心仁术即是视病人如亲人子女。笔者在中环高级商厦𥚃,遇过平生见过最差劲的医生,诊金高昂,态度傲慢,对患者言辞刻薄,了无关切之心。又曾于杂乱的公立医院,碰到极具耐性爱心的当值医护,匆忙的步伐中,不忘留下细心的叮咛。
最近一则悲伤的医疗新闻,令我感慨。两名公立医院医生涉嫌因漏开一个关键性的药物,导致带有乙型肝炎的病人患上急性肝衰竭而病逝,涉案医生被警方控误杀罪,明日(16日)提堂。这宗沉重的案件,无疑将在医生与病患之间划下鸿沟,错与对论断的同时,必为医患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医者不易为,尤其本港面对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日多,加上抗疫经年,医疗负担百上加斤。公立医院专科门诊人满为患,大约五位医生一个上午要面诊至少二百名病人,平均面见的时间约五至六分钟,甚或更短,患者带来的或医健通内的检查报告,来不及仔细翻看,已要展开程序:梳理近期病历、火速问诊、回应病人及家属提问、开药,写打针纸、覆诊纸、预订药纸等等。一个病人看完,中间转人花不了半分钟,又轮到下一位进房。仓促的时间𥚃,要快而准地掌握厚厚的病历资料,考验医者的眼力和功力。
与私营机构合作降公营机构压力
专科门诊的病人队伍愈来愈长,每年逾760万人次在专科求诊,更大的隐患在于,本港65岁或以上人口到2036年将由廿年前的110万激增至240万,增速非常惊人。医管局把眼界放远,首个十年计划两年后达标,启德新急症医院后年落成,北区医院、灵实医院及屯门医院扩建,合共新增六千张病床。第二个十年计划将再添九千张病床,当然还有建构智慧型医院等更多愿景。
至于救近火方面,笔者最受落公私营协作计划,将病情较稳定的患者分流至私家医生,前提是支付公立医院的费用,得到更具弹性及适时的服务。其次,将部分医院功能下放至基层医疗网络,包括普通科门诊、地区康健中心、外展医疗服务,中医服务、医社合作等,疏导公院的压力。
有最好的硬件配套,加上懂医术、有仁心的医生,就是对普罗市民给予最大的福祉。谁是仁医?谁属庸医?夹杂许多主观的批判,当刻医治现场的情形无从知道,孰是孰非不宜妄下定论,万望医者们勿受惊扰,常保赤子仁心,多点耐心询问寡言的病患,鼓励他们多说病况;诊症室加设电脑让工作缠身的家属透过视像可参与诊症环节,协助患者听症、说症,跟进治疗方案。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往往想到很多好点子。
简介:由财经记者到公关,游走媒体、地产及金融行业,饱览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彻人心,嘻笑怒骂中,也望读者有所得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