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估值竟非较美股低? 掌握市场脉搏要跳出大众思维|郑昆仑

撰文: 郑昆仑
出版:更新:

由于获取资讯的方式变得方便和容易,今天的零售投资者所获得的公众资讯跟专业投资者分别未必太大。然而,人性的本质未必因为资讯掌握度以至科技的变迁而出现结构性的变化。相反,由于不少人懒于思考、又或者十分依赖人气高的KOL的看法,因此最后大多数人的思考其实都是“趋向大路化”。

换句话说,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但是大众的思维不但没有相对上提升,相反更加愿意“接受”大路的讯息。

因此,敢于跳出大众思维的投资者(包括投机者), 往往可以在投资市场内“乘风破浪”。在本文,笔者指出一些听下去很像很合理的投资者逻辑,但是未必是很乎合“真正的原因”。

道指市盈率原来与恒指分别不大

近期多了人指出美股指数昂贵、港股指数便宜,因此应该沽出或减持美股并且吸纳港股。不少人亦因为恒生指数在2021年下跌了不少,而偏向认为恒生指数变得吸引。

那么,恒生指数是否真正“抵买”过美股?

按24383点计算,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大约是16倍。至于美股,不同的指数所涉及的市盈率估值确实可以相差很大。以道指(DJIA)为例,按最新的指数水平(35911点)去计算,预期2021年的市盈率大约是18.6倍。标普500指数(4663点)的预期市盈率大约是21.1倍。至于集中于科技企业的NASDAQ 100指数(15611点)预期市盈率高达27.6倍。

值得留意的是,大多数近期热门的基金又或者是散户投资者的美股爱股,主要都是NASDAQ 100的成份股。例子包括Tesla(美:TSLA)、Apple(AAPL)、Microsoft(MSFT)、Nvidia(NVDA)、AMD(AMD)、Meta(FB)等等。正如可以从NASDAQ 100的市盈率水平可以作出推论,这些人气很高的美国科技股比较上昂贵。因此,若果市场的资金成本向上,那应这些人气科技股的波动性可能会上升。

Cathie Wood是方舟投资(Ark Invest)创办人,近期旗下ETF表现不济,成为网民众矢之的。(资料图片)

本地市场的主流看法是买入美股便是同要买入美国科技股。然而,不是太多人会想到美股其实涉不同的版块,而且不同版块的估值(Valuation)亦有差异。只不过,大多数人现时有兴趣的股份离不开估值比率偏贵的科技股,甚至是缺乏稳固盈利基础的“梦想股”。被坊间称为“契妈”的Cathie Wood便是喜欢梦想股的最佳例子,旗下基金在2021年不单止录得负回报,还要严重跑输给S&P 500指数。

如果参考以旧经济为主的DJIA指数,那么市盈率未必贵得过恒生指数。再者,恒指公司近一两年不断纳入高市盈率的科技股以及消费股,亦有可能推高指数的市盈率水平。其中,ATMXJ成员之一美团(3690)(220.6港元),自2020年第4季起亦因为大量投资新业务而开始绿得亏损。如果我们展望2022年,则DJIA指数的市盈率有可能降至16-17倍。相反,盈利未必似预期的科技股有可能将恒生指数的市盈率推高至18-20倍不等。

因此,恒生指数是否真正很吸引,这个真的是见仁见智。

英伦银行已率先在2021年12月加息。(资料图片)

英美等地加息的真正原因

谈到恒生指数近期的跑赢股份,不得不提及汇控(0005)(54.55港元)。尽管汇控有一半的业务位于亚太区(尤其是大中华区),但是不少本地投资者忽略了汇控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业务亦涉及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地。

汇控股价的推动力因素正正是市场对于英美等地的加息趋势(亦即利率正常化)的预期。加息有利于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全球不少银行股自从2020年第4季起很低调地拾级而上。举汇控为例,2020年9月底的股价当时仍是28港元左右。

坊间不少人认为英美加息只是“吹水”性质,即使是加也不会加得太多。只不过,押注在英美银行股的投资者看似很认真。不少在美国上市的银行股的股价不单止已接近2007年的高位水平,甚至是创历史新高。

至于坊间人仕有可能忽略了的因素,可能包括G7的税改措施有可能导致央行不再需要为政府的财政赤字而不断买债(即QE)。再者,今次的通胀是由于资源供应短缺以及欧美需求恢复等因素所推动。因此,不断印银而不会推高通胀的时代已过去了。换句话说,货币政策收紧亦有可能是新常态。至少,英伦银行(Bank of England)已率先在2021年12月加息。

【财经专栏】“仑”理讲价.郑昆仑|善恒证券策略师

作者介绍:笔者 Albert 为特许财务分析师﹙CFA﹚,从事投资行业十多年,包括买方研究分析、独立股评分析等工作。Albert的投资(投机)理念是寻找鲜为人知的宏观以至行业趋势,在人群未涌入前买入“优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