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预言对华贸易战升级 中国“内循环”为何不足应付?
最近法媒《世界报》(Le Monde)在社论发表“预言”,认为虽然中国在当下防疫与经济表现脱颖而出,但就可能会引起对北京更大的愤恨,因为其经常不遵守国际经贸规则,包括强制技术转让、商品倾销和产业补贴欠透明度等等争议。
该报更指美国于大选后会继续与中国关系紧张,而欧盟对华语调近年亦已愈趋强硬,北京的“相对成功”可能引爆新一轮贸易战,是次规模将会达到全球级数,不再只是中美两国角力而已了。
陆媒改用“双循环”更内外兼顾
回顾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三四年,中国表现同样是鹤立鸡群,当时西方各大经济体谈得最多的是“机遇”,而十几年间对华态度却也许已天翻地覆,在相当一部份西方舆论里,“中国或成最大赢家”引发的已不是重振全球经济的希望,而是挑起忿忿不平的怨恨、指控和威胁。
单凭一篇法媒社论或不足为凭,强如美国亦不能代表全世界,但事实是北京承认“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所以要未雨绸缪,“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迴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荐文章:法媒对比中西疫情经济表现 中国真的“或成最大赢家”?
对于中方的应对方案,坊间一度炒作为“闭关锁国式”自力更生,但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否定“闭关锁国”这讲法,陆媒亦由当初简称新发展格局为“内循环”,改为使用更内外兼顾的“双循环”一语。官方新华社更于“懒人包”里重申:“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国内国际双迴圈相互促进’也至关重要。”
由“内循环”特意改成“双循环”,若说是北京出于“谦逊”而修改用辞,这看法实在过于简单以至离题。
任正非: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创新很难成功
北京一向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成功要诀,正正是凭借本国人口和生产力优势,投入于全球化市场进程,吸收西方阵营的资本和技术,而以现今世界经济分工之专门与精密,就如官方所常说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对华“脱钩”尚且弄得步履蹒跚,中国就更加不会随便放弃既有成功条件,因为一旦陷入对外封锁的状态,就连“内循环”都会搞不成。
推荐文章:“内循环”与“外交战”互为表里 中国冀突破美国科技封锁
中国科创经济强在市场够大、学习能力强和商品化模式独步全球,亦即强在技术应用,而基础科学却实质是“站在巨人肩上”,用钱买技术和产品,有切肤之痛的华为创办人任正非就明言:“过去的方针是砸钱,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但又有多少人还在认真读书?”
🔑🔑从法国的“口罩危机”可以看到,中西阵营分离从来不易🔑🔑(推荐文章:法国人不买法国口罩 西方摆脱不了“中国制造”?)
他更直白地表示:“光靠一个国家恐怕不行,虽然中国人才济济,但还是要全球寻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创新很难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抱这个世界,依靠全球创新?”
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一向看法乐观,认为中国会再度于新冠疫情脱颖而出,国力与影响力更上一层楼,长远更藉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而“换道超车”,但他也透露内外循环互通的重要性:“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不光美国独有,我们可以从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进口,其他国家也没有理由为了维护美国的单边霸权而牺牲自己,不和中国进行贸易和交流。”
当下“中国或成最大赢家”只是前奏
“双循环”是为了应付外部环境恶化而度身订造,但这个“外部环境”却主要是针对美国,甚至可以说,巩固和扩大“内循环”不止于消极地抗美,而是积极地保持中国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吸引力,从而确保“外循环”畅通无阻,各大经济体继续与中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如美国宁愿政治竞逐先行,宁愿付出经济成本对华“脱钩”,以“揽炒”方式破坏中国的产品和技术供应链。
🔻更多马克龙戴口罩的照片🔻(详情请点阅:劲过CU Mask?马克龙示范戴法国制型格口罩 获赞时尚与实用并存)
不论是《世界报》抑或北京,都明白到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尽管当下“中国或成最大赢家”,至于未来能否保持优势,讲究的还是本国能否于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而美国以外的各国对华关系是否至少能保持稳定:科技研发是龟兔赛跑不能一蹴而就,更加需要国际科研合作以加强和加速;外交局势则是“杀到埋身”的挑战之余,也转而左右“双循环”可否步伐稳健。
《世界报》“预言”贸易战扩大至欧洲战线,但行文间都承认欧方对华主要仍是措辞强硬,实则美国有动员外交阵营的进攻优势,但单讲西方阵营,北京尚未处于壁垒分明四面受袭的境地,目前要防守与反击还是绰绰有余:对于基本上维持常态的日韩欧诸国,大有提高开放水平以互惠互利的空间;对于摆明车马“向美国学习”的澳大利亚,北京则已祭出一连串非正式经贸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