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文三语】学英文不需牺牲中文 中大教授:要欣赏孩子活用双语
本港家长向来重视子女教育,尤其着重培育子女两文三语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学儿童双语研究中心早前推出全球首个“华裔儿童汉语语料库”,发布三名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儿童幼年时期的中英文发展过程。负责研究的学者指,即使在缺乏汉语支援的英语社会,儿童仍然能发展出与单语儿童不相伯仲的双语或三语能力,强调讲汉语的能力并不需要牺牲讲英语的能力为代价,反之亦然。他们希望香港家长别认为儿童如要学好英语,就要犠牲学习中文,更鼓励家长多进行亲子互动和一些能够促进和刺激幼儿语言发展的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华裔儿童汉语语料库”是中大儿童双语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记录了多名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儿童幼年时期的中英文发展过程。日前语料库首先发布三名儿童从1岁7个月到4岁11个月间,从单词阶段到多词阶段的发展过程。他们即使在缺乏汉语支援的英语社会中成长,在家中持续地接受大量来自父母的语言输入后,仍然能发展出不逊於单语儿童的双语或三语能力。其中一个家庭除普通话和英语之外还说粤语,这家庭的儿童成功地发展出三语能力,其语言发展阶段更与单语儿童几乎同步。
学习一种语言不需牺牲另一种语言能力
三名儿童为Luna、Avia和Winston,分别有“一境一语”(家中讲国语、学校讲英语)、“一亲一语”(爸爸讲英语、妈妈讲国语)以及两种情况的混合(爸爸讲国语、妈妈讲粤语、学校讲英语)。Luna的国语比英语好; Avia的英语就比国语好;Winston就国语、英语和粤语都平均发展。尽管每种语言的发展可能因为孩子的接触时间长短而有先后,中大大脑与认知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麦子茵教授强调,学习一种语言不需牺牲另一种语言能力为代价。Avia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虽然她的国语比英语差,但仍超越一般单语儿童的国语水平。
现时不少香港家长认为儿童如要学好英语,只得犠牲学习中文的时间,小部份人更完全放弃让子女学习中文,以便集中时间学习英语。中大儿童双语研究中心总监叶彩燕教授就指,“我们特别呼吁家长,这样是不值得以及不需要的,事实上是可以两者兼得的。”
Pepper Pig有助孩子学习两文三语
两位教授都指出,家长深入了解和谨慎调节每种语言输入的数量及质素,从而确保每种语言得到频繁且均衡的输入,是最为重要的。以Winston的情况为例,Winston的三种语言能力都很平均,因为他的父母会从细节留意每种语言的发展,某种语言能力转差,就会立即采取行动提升。麦教授认为其中一个方法非常值得香港家长借镜,“Peppa Pig有3种语言版本,Winston妈妈留意到他哪种语言有退步,就转去该种语言的版本。看完之后还会跟他用该种语言讨论情节、问问题。”这样可以增加亲子互动之余,还可鼓励孩子多用某种语言。
一、三、五讲粤语 二、四、六讲英文
麦教授本身的家庭也是个三语家庭,她的母语为粤语,同时英语能力非常高;夫家和丈夫就是操国语。祖母和爸爸会跟儿子讲国语,而麦教授就会跟他讲粤语和英文。对于三岁多的儿子Leo,她也跟Winston的妈妈一样,用紧密观察的方式协助发展其三语能力。“Leo一岁前只会跟他讲粤语,由一岁开始至今我星期一、三、五跟他讲粤语;星期二、四、六讲英文;星期日就会回顾整个星期的进度而选择用哪种语言。”她指,一整天跟孩子讲同一种语言,才可让他有一种沉浸在某种语言的感觉;沟通对话上也可以涵盖到一整天的生活细节,学到语言的日常应用。
另外,她又强调“量”和“质”都需要并重,“有时我好忙,平日讲少了其中一种,量方面要补;如果我某天不舒服,整天带著口罩,发音不清晰,孩子看不到我的嘴形,质素方面也要补。”不过每天用不同语言沟通,孩子会不会觉得奇怪呢?麦教授就指三岁前的孩子没有这个概念,而Leo至今也没有反抗,妈妈一开口说什么语言就会用那种语言回答。但是三岁后孩子会比较清楚知道自己想用什么语言沟通,那时候麦教授也可能要转换另一种教学方式。
孩子三文两语先要父母有条件
如果家长跟麦教授一样,英文能力程较高,自己亲身教孩子是可行的。但叶教授提醒,如果英文不是家长的母语,可能就要三思,“如果帮孩子扣钮、伤风感冒等日常琐事都不懂得怎样说,要查字典,会延误了孩子处理语言的速度。”所以如果要跟孩子有高质素的语言沟通,她建议家长选用自己感到最轻而易举的母语,“母语是你最丰厚重要的资源,为何你不用呢?这对孩子来说是最理想,因为是最自然、最容易掌握的。”
而麦教授亦坦然自己毕竟不是在一个英文环境长大,可能可以在公事上活用英国,但同事跟孩子在生活上应用是完全两回事,所以她第一年才完全没有跟孩子以英文沟通,而是用自己的母语─粤语。
背诵是大忌 紧记“Here and now”
作为语言学学者,叶教授最反对的,是用背诵方式教导孩子学习语言。“一味叫孩子背诵并非理想,只是不断重复,完全没有理解当中的意思,没有深层的语言处理。”她建议家长采取“Here and now”的方向,对于孩子语言学习有积极作用,“孩子最能消化的是在同一个空间内看到实物,他能将语言跟实物连系起来。一些超出他视线范围的事物,他很难连系得到的。”
中英夹杂不是大问题 要欣赏孩子的双语转换
孩子学习了多种语言后,最常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中英夹杂”或者“多语夹杂”。这个情况在语言学上称为“语际迁移”(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两位教授均认为这不是个大问题。叶教授指社会上有强烈的反对声音,是因为他们有所误解,“人们觉得中英夹杂是因为两种语言都不够好才会出现,又认为中英夹杂会导致语文能力愈来愈差。但其实有研究指,如果孩子可以运用两种语言的资源去沟通,他们比单语孩子更有优势。”她解释,中英夹杂其实可以看作两种语言的互补,因为当一种语言较强,另一种较弱,我们可以用较强的语言作支援。“以Winston为例,他不是被三种语言扰乱,而是他好像有三本不同的字典,可以随时选用其中一。只要不违反语法规则,不会词不达意便可。”
另外,除了语言发展,学习多种语言对认知发展和大脑发展都有帮助。叶教授指最新的研究发现,多语发展可以激活孩子大脑不同的部位,强化执行能力,例如专注力、灵活性和创作力,“因为孩子选择用什么语言跟什么人沟通,其实都是一种decision-making。这是单语孩子不需要面对的抉择。” 所以麦教授指,如果家长看到孩子中英夹杂或者文法次序上有混淆时,不用太担心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只需在某种语言上多加练习便可。最重要是要欣赏孩子有运用双语的能力。
更多文章:【足球女将】无惧晒黑食“波饼” 小学女生的快乐足球梦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