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子女参加比赛就是怪兽家长?│Mommy Amy
香港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孩子自小便在比赛;撇除入学面试不说,打开亲子杂志或网页,光是针对幼龄孩子的比赛便十分多元,婴儿的有爬行比赛、搬尿片大赛,幼稚园生则有更丰富的体艺比赛,还有侧重学术的中英数常识比赛,数目之多 ,项目之广,如每个都参加,或许可以比足一年365日。【编按:作者为Mommy Amy】
读到这,或许你已立下结论,这都是怪兽家长造成的产物,大人不应该要孩子这么小便开始参与比赛,令他们徒增不必要的压力;更甚者,媒体亦不时报导,家长为了令到子女胜出无所不用其极地干涉比赛过程,孩子只是在满足家长想要得到奖项的期望。
但若果我告诉你,孩子天生喜爱比赛,并且能够从过程中成长呢?
不论大人还是小朋友,我们都喜欢赢的感觉及那份荣耀,因此问题似乎不出在“比赛”,而是父母们对输赢的“心态”。父母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孩子而战呢? 是为了价值丰富的奖品、增加入学胜算,还是将比赛视为引导孩子进步的驱动力呢?
我让女儿参与平衡车比赛,至今已四个多月,年资不长,体会却很深。我亦曾自我质疑是否太怪兽,应该让女儿当兴趣玩便好;但今天我却会肯定的告诉你,女儿因参与比赛而成长更多。以下是我的体会:
1. 比赛让女儿更专注练习
为了备战,我们开始参与恒常训练,临近比赛前更花上整个周末来练习。但因为平衡车是女儿的兴趣,因为喜欢,她愿意自发地学习,愿意重复地练习;比赛是她展现成果的平台,透过每一场比赛,从自我实现中建立起自信心。
2. 建立“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是心理学上研究出来的概念,拥有此思维的孩子做事较不易放弃,并相信成功不是依靠天资,而是透过后天努力来慢慢培养。透过恒常训练投入努力,然后在比赛场上见证自己的进步,这过程为这概念造就出一个良好的演绎。
3. 挑战自我战限,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
孩子初尝训练时,面对重复沈闷的练习及长时间的体能负荷亦曾吵著放弃,我们亦曾内疚是否太狠心,但我们决定坚持,并在一众家长耐心陪伴及威迫利诱的鼓励下,孩子们成功克服,现在每次三小时不间断的练习已变成轻松平常,日常的体能亦跟著大跃进。
比赛看似仅是技术的竞技场,但讲求的更是心理质素。因此我期许自己从心态上为孩子打造出一个让他们可以尽全力去竞争却又不会对结果耿耿于怀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在年幼时便经历挫折,尤其是当这些“挫折”所带来的后果仍能由父母来承受之时,让子女明白到“失败不是世界末日,反而是成功之母”;期望她们成长后能更无惧失败,并在跌低后有勇气再继续挑战。
身为母亲,我不能保证孩子成功,但我可以引导孩子从失败中找寻通往成功的勇气,让我们的孩子更有毅力。共勉之!
自小志愿成为一名母亲,现育有两名小天使;3岁的囡囡Valerie及1岁的囝囝Wyatt;每日乐于照顾小孩并尽量不受外界影响下,坚持自己的育儿理念。 本著‘爱分享’的个性,希望与各位爸爸妈妈分享有关亲子的大小事。
更多文章:【太空馆展览厅重开】新设70个互动装置 体验太空无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