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妈妈】机械式的教育,面目模糊的学生│Natalie
开学个多月,学童自杀的现象又再次成为社会关注。选择自杀的学童有其个人因素,同时也有制度的问题,社会文化的问题。【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现时教育的文化,功课量大,重视竞争等等固然使学童压力很大。而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模式,制造出的只是一个个顺从及遵守纪律的未来劳动力,如同工业生产一样。这构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面目模糊,制度使不论老师学校家长都不须在乎学生是否认识自己,是否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接受教育变成只为得到向上流的资格,是一种工具而已。学习本身的内在价值丧失,学生对自我及生命理解的空间被扼杀。当拨开学生身上,那堆积如山的书本所伪装的知识,里面就空空如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内里却空无一物,这算教育吗?
教育模式已无法回应时代的呼求
这种教育在上一个时代有其重要的影响力,不能否定它对时代的贡献。但是,这个时代发出的呼求,似乎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回应得到。而家长们,不要被动等待制度的改革吧!在工厂里,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件不标准的商品,你也可以做一件事,就是不要不断重提他不标准,因为他自己知道;也不要想扭曲他成为标准,他本来就不属于这条生产线。
当你发现孩子是一件不标准商品时,就让他有机会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就让他知道,即使他不标准,也无须弃置在垃圾箱,因为他不是商品,生命从来不是商品。他对自己,和对你来说都是独一无二地珍贵。世界总有一个位置,会让他安然做自己,贡献自己。
如果你行有余力,我们就一起撼动一下这个教育制度吧。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告诉政府、社会和学校,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让他们喜欢自己,喜欢他人,喜欢生命,而不是将教育视为竞争的工具而已。由下而上作出的改变,路是漫长的,但也同时是最稳健的。共勉之。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