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钟到莫斯科》雅俗共赏 跨越时间地域文化和语言|何故专栏
《从金钟到莫斯科》鉴古知今,承先启后,雅俗共赏,跨越了时间、地域、文化和语言,从一系列契诃夫短篇小说,领悟出人生大道理。
《从金钟到莫斯科》由香港剧坛鬼才潘Sir潘惠森编剧,他以俄国大文豪契诃夫的12个短篇故事为基础,既是跟契诃夫开玩笑,也是向他致敬,谱出一阙疫情后的香港狂想曲,让观众经历一次比现实更现实的超现实文学旅程。
《从金钟到莫斯科》由第五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导演李镇洲执导,本剧设有三个“舞台美学”的岗位,分别由阮汉威负责布景、何珮姗负责服装、刘铭铿负责灯光,作曲及音响设计则是由陈伟发负责,他们一起将潘Sir的剧本升华,将舞台变成一辆从金钟前往莫斯科的“Moscow Express”,借幕门开合的瞬间,在车窗内外窥探奥妙的人生。
《从金钟到莫斯科》演出阵容鼎盛,包括香港话剧团的12名演员:王晓怡、申伟强、吴家良、余翰廷、高翰文、陈煦莉、陈嘉乐、陈娇、麦静雯、黄慧慈、潘泰铭和蔡溥泰,连同客串演员江浩然,一起饰演2个潘Sir的原创角色、38个契诃夫笔下人物、以及契诃夫本尊。虽然角色繁多,却是形象鲜明,在优秀的剧本下,演员们各有精彩演出。
《从金钟到莫斯科》分为廿三场,单数场次是导游马泰星(陈嘉乐 饰)与演员陈小燕(麦静雯 饰)由金钟出发,却突然发现自己身处于前往莫斯科的直通车上,他俩希望透过“俄罗斯通胜”──《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来解释眼前难以理喻的状况,以及返回香港的方法;双数场次是一幕又一幕契诃夫短篇小说里的荒诞情节,一个又一个俄罗斯人陆续上车,潘Sir匠心独运,以19世纪末的俄国对比21世纪的香港,巧妙地将契诃夫的经典作品,跟我们在香港的日常生活连线。
《从金钟到莫斯科》的众多演员中,个人认为以王晓怡最突出,她在第四场《托莱多的罪人》饰演因为一头亮丽黑色长发而被诬蔑为“女妖”的伊凡诺娃、第十六场《七万五》饰演玩弄感情的娜津、以及第二十场《三个当中选一个──古老而又永远新颖的故事》饰演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的女人,都是惟妙惟肖,当中以第二十场多变化且有层次感的演绎最精彩;申伟强在第二十二场《演说家》饰演丧礼演说家扎波伊金,沉实却非常抢镜;吴家良在第十场《柳树》饰演千年柳树以搞笑的重复对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高瀚文和江浩然在第八场《窝囊》的对手戏很有趣,笑中有泪;陈娇在第十四场《小职员之死》饰演小职员伊凡,以及第十八场《坏孩子》饰演坏孩子科利亚,都是非常抵死过瘾;余翰廷在第十四场《小职员之死》饰演布里扎诺夫将军、以及第十八场《坏孩子》饰演从年轻到老年的拉普金,虽然发挥不多,却是恰到好处;黄慧慈在第六场《婚前》、第十四场《小职员之死》、以及第二十二场《演出家》,演活了三种不同风格的妻子,非常厉害。
《从金钟到莫斯科》是香港话剧团继《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龙》,再次让观众的笑声响遍香港大会堂剧院的杰作,再次站在巨人的肩上,上回是17世纪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今回就是19世纪末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潘Sir将一群“落后、无知、无聊、懒惰、八挂、窝囊”的俄罗斯人,描写得活灵活现,当中或许会你和我身边熟悉的影子。
《从金钟到莫斯科》的场刊里继续有潘Sir上任艺术总监后增设的“我们的话”(陈敢权在任时是正经的“剧场文学”),这次继续后加一个括号,写著“不是设计台词”(上次《伏虎降龙》时没有了这句),内容是由潘Sir、李镇洲和13名演员一起讨论【谁是契诃夫】,透过别出心裁的对答,为观众带来有趣的导读。
《从金钟到莫斯科》的场刊里还有十多段呼应剧情的“契诃夫金句”,当中最有共鸣的是“俄国人所抱的唯一希望,是能中二十万卢布的彩票”,最唏嘘无奈的是“男女结婚,是因为彼此没有了别的办法”,最发人深省的却是“一个记者在报纸上写了谎言,但是他以为他写的是真话”。潘Sir笑说“每个演员心中都有一个契诃夫”,或许我们都真的需要有一本《契诃夫短篇小说集》作为“通胜”傍身⋯⋯
(专栏“何故火锅馆”每月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何故,内向、忧郁而文静的作家,已推出超过 20 本小说。从电影和打边炉领悟人生道理。
更多电影评论文章,可参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