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艺术师】冯明秋玩字四十年 只为贪过瘾

撰文: 杨文娟
出版:更新:

写字不难,每个人都懂,我们从幼稚园开始,历经在格子簿中爬山下海。先学笔划、部首,再不断练习,写成一个个像模像样的字,躺在格子中不出界,然后,词语、句子、段落,组合成波澜壮阔的诗歌、散文、小说。却有一些人,逆流而行,从文字的大海之中,重回探索文字的一点一划,在被人遗忘和忽略的角落中寻索文字的隐密和可能性,丰盈文字艺术之美。

冯明秋的装置作品,在一大幅墙上画上象型文字。

创出140多种字体​

《里程碑》,碑上刻上七十七公里,你知道意思吗?(世界画廊 )

冯明秋是一名从国外回流的香港艺术家。1951年生于中国广东的他,1977年移民纽约前在香港生活多年,自1986年起辗转于纽约、香港和台北三地,直到2006年回港定居。40年前,冯明秋到朋友家玩乐,朋友教他刻了一个印章,他万万也想不到,自制的印章自此把他封印在篆刻与书法的世界。从自学开始,他迷上篆刻,快快弄完一个又一个,得知学习书法对篆刻有帮助,爱屋及乌,也一并学习,虽然如此,但一直都是篆刻为主、书法为副。纵然过程中,书法的魅惑汹涌而出,他仍只埋首篆刻现代化,以木板取代篆刻,创作大至七尺的“印章”。

二十年后,他试用从北京带回来的狼毫笔,写时意外发现了书法的线条把纸上的空间分割,显示书法的属性,自此他不断推演书法艺术往后发展的可能性。他前后创作了一百四十多种书法字体,不断从文字线条粗幼长短、笔触轻重大胆尝试,追寻字型发展对字义的影响。

+1
《MORE MALL》成魔,作为香港人,一定很有共鸣。(世界画廊)

文字的永恒生命力

与当代对话,冯明秋把文字置于不同的艺术形式,突破文字固有的艺术呈现界限,开拓文字与不同媒介碰撞、对话的可能,展现对文字书写的历史和哲学性的思考。总结40年对文字书写之历史和晢学性思考的个展“元”,即日起在世界画廊展出,其中作品《MORE MALL Rubbing Script》则再进一步,把英文“MORE”、“MALL”拓印在中文“魔”字的纸本上,在象形与象声的文字中,揉展意义的多重转合。

他又把刀上篆刻的字体拓印,放大涂鸦到一整幅墙上,犹如敦煌的画壁,记录历史文化的文明。现场环境如一个阴暗山洞,墙上同时展出一段由十五张桌面图片连成的短片、九十年代的苹果电脑和木刻印章,光与影,移型换影中,犹如在旧时代历史文明的场景中看新的影像历史进程,当中的互动幽默诣趣。玩乐文字40年,冯明秋要为文字永恒的重要性竖碑致敬,所以是次展览展出新创作的三个碑,分别是探讨人生的《里程碑》、讽刺物质主义的《欲欲女碑》和向痛苦致敬的《殇碑》。

艺术家对文字的沉迷,把钟好的力量提高到丰盛文字和文化的生命力。或许,学生在不停抄书及罚抄的歇间、已执笔忘字或只懂以文字输入法打字的我们,也可以观赏下冯明秋如何写字,又如何“因为好玩、过瘾啰。”

世界上玩字的艺术家不止冯明秋一个,比如巴勒斯坦作家和艺术家Kamal Boullata,他把阿拉伯文和书法融入几何图案中,挑战书法作为伊斯兰传统和身份象征的纯粹,同时一改文字的呈现方式;瑞士的设计师Wolfgang Weingart尽情把拉丁字母的字体改变,扭曲或异化字体,运用字体的线条和空间改变字体排列方法,挑战阅读固有的习惯。

“元”冯明秋个展

日期:2017年6月2日至6月30日

地点: 世界画廊 (中环都爹利街11号律敦治中心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