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艺术创作媒介自身的探讨 未有屏幕之前如何制造影像?

撰文: 唐灏德
出版:更新:

这些年,NFT和元宇宙等的虚拟或数码艺术媒介逐步成为主流艺术媒介。除了网络之外,屏幕作为影像与艺术的载体也变得愈来愈重要,它成为我们接触虚拟世界的窗口,甚至成了当下展现身份认同与建构自我的必要媒介。

处身于智能屏幕无所不在的时代,展览“CINEMA 2.0:光域”媒体艺术展邀请艺术家以各自的作品回应、反思屏幕这种媒介,引领观众重新思考屏幕作为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

艺术领域上,屏幕作为观众眼睛与作品的中介,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戏院里,银幕负责阻挡并反射投映机的光线,使观众能够看见流动的影像。此外,银幕又是分隔现实与电影世界的分割者,它充当物理和虚拟这两个世界的边界,透过阻隔与连系让我们从两个世界中区分开来。然而,在我们欣赏不同艺术作品的经验中,却又从不关注作为媒介的屏幕自身。屏幕本质上被视为“隐形”,它在艺术作品里完全被忽略,我们既看得见但又看不见它的存在。

今天,我们活在一个屏幕功用大大被扩展的年代。社交媒体以图像及影片为骨干的模式运作,手机和电脑屏幕、虚拟实境(VR)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环,左右著我们处事,甚至自身存在的框架。因此,“CINEMA 2.0:光域”媒体艺术展以此为起点,找来艺术家在各自的作品中以创造性与批判性回应屏幕这种媒介,重新审视屏幕作为媒介与我们现实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

你知不知道古代人类如何制作流动影像?日本艺术家Akinori Goto以木和石头创造3D 结构艺术作品《Rediscovery of Anima》,回溯人类从前利用阳光照射制作移动影像,探索人类自古以来对影像的渴望与兴趣;Akinori Goto另一份《Progress》亦以不同的实体物料作为媒介,展现人行走中的影像,在数码空间以外制作不需要屏幕的流动影像作品。日本双人艺术组合Exonemo 的《Kiss, or Dual Monitors》由两台显示屏组成,同时显示着两张闭眼的脸彼此紧贴,如同两人在亲吻一样。作品反思后疫情时代和通讯设备都一致趋向虚拟的当下,实体接触是否仍然重要?我们对于触感与萤幕的关系又有什么联想?

展览同时展出第二十八届ifva比赛媒体艺术组的入围及得奖作品。除了电子屏幕,曾经常用的FM频道、大气电波,以及记忆卡也是艺术创作的可能媒介。十份来自亚洲地区及香港的媒体艺术作品,各自以不同媒介回应对自身及世界的观察。今年,媒体艺术组金奖作品由是南韩艺术家Beak Jung-ki的《Active Statue》夺得。艺术家以金属制成一件大型雕塑,利用金属的传导特性使它变成传送无线电波的天线,在大气电波中播放著短篇故事。作品颠覆了我们日常对媒介和信息的既定想像,雕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还是只属短篇故事的载体而已?

Goki Muramoto《Imagraph》。(图片由香港艺术中心提供)

至于银奖就由日本艺术家Goki Muramoto的《Imagraph》夺得,参与者躺在床上被两个悬挂在天花上的显示器,以光纤延伸将屏幕像素不断投射到参与者的眼睑上。参与者透过眼睑感受到有若鬼魅的血红光影不断变化,恍似我们每天被动地从数码虚拟世界中接收无穷无尽的资讯,并淹没在汪洋之中。

展览地图

展览详情
名称:“CINEMA 2.0:光域”媒体艺术展 暨 第二十八届ifva比赛媒体艺术组入围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3月19日
时间:12:00nn - 8:00pm
地址:湾仔港湾道2号,香港艺术中心5楼,包氏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