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报艺术|近代暗藏玄机的商业海报造就中国艺术的独有形态
【艺文编按】海报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法语地区,在中国,海报自鸦片战争结束后,随西方货物一起涌入的舶来品。中国海报的历史上,就曾创造过两次海报盛世,当时无论是艺术家数量,还是海报的印量上,都成为至今无法超越的记录。但中国海报的历史和艺术成却甚少人知,甚至在国际海报史论中被长期忽视。
本文摘自三联书店《中国海报艺术史——从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份的第一章〈四位一体〉。本书内容主要以中国海报历史为核心,以解析艺术价值的方式,将海报自十九世纪末在中国出现后,近一个世纪的艺术风格变化、创作经历等内容逐一整理细述。
在中国,海报更多是世俗性的美术观念的反映,它和中国艺术的发展有内在联系,但并不紧密相随。它也无意进入中国艺术的正史,更多是受到国际化的推销方法和市民审美的左右。从《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到1937年的抗日战争开始,这段时间前后跨度不过40年,但中国海报却从舶来的全新事物,快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美术媒介,其社会影响力和普及度之大,短时间造成的奇迹,第一次令海报艺术家成为耀眼的社会明星。到三十年代时,上海非但是无可置疑的中国海报中心,还明显带动著天津,广州,香港等地的海报发展,迎来了中国海报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十九世纪末以来的40多年间,上海的“月份牌海报”从脱胎于年画到与商业结合,期间经历清帝退位,民国纷争,抗日战争等不同的政治动荡背景,但从始至终都保持了统一的特征:年画意识,时尚美人画,商品广告和日历月历,四位一体贯穿其中。 这四位一体,是中国海报不同于欧美海报的特色,也是共艺术特征:
1. 年画意识
主要表现在中国受众对“月份牌海报”的接纳上。 他们能用自己的理解,把全新的事物“海报”归类到“年画”概念中去。 人的意识,因为陌生而产生排斥,又由于理解而能接纳,把年画意识导入海报,确实是欧美商家和中国民族资本家联手达成的创造,非常睿智,是他们对中国顾客的有意误导。
早期的年画意识在海报中,也通过一些具体的图形来体现,图形及创意直接来自中国传统年画。 如赵藕生为“英商启东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创作的“月份牌系列海报”《大禹清廉》,《勾践知耻》,取自儒家演义故事内容;胡伯翔为“永泰和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创作的“月份牌系列海报”,创意来自《三国演义》,描述关云长华容道遇曹操的故事;梁鼎铭为“英美烟公司”创作的《红锡包》的画面是“吕布戏貂蝉”的演义故事图,其他“月份牌海报”中还出现过“花木兰代父从军”,“济公活佛”,“四大美女”,“李太白醉酒戏高力士”,“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榜”,“二十四孝”和京剧,昆剧等曲目的内容。 这些图形也常见于传统年画,是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 “月份牌海报”中的这些图形内容和海报宣传的商品无关它所想“误导”的,是在中国人心中建立“海报=年画”概念,从而让中国人接纳海报,不再排斥这个新事物所以“月份牌海报”的年画意识,主要是商家在思想意识上对受众的改造,引导中国民众找到一个能接受的即成概念。 因为海报是新生事物这种改造减弱了中国人对新生事物的排斥心理。
书名:中国海报艺术史——从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
作者:何东
出版社:三联书店
2. 时尚美人画
“美就是商品”,这一行销概念在欧美和中国得到了相同的论证“月份牌海报”的画面主题大多是时尚美人画,以美人画来推销商品的心理,中外同出一策。 周慕桥的《协和贸易公司》海报和Jules Cheret的Saxolline,Pétrolede Surete ,创意是同出一源的,众多月份牌海报都以美人画为主题,许多商品如“阴丹士林布”(布料),林文烟花露香水(花露水),“上海棕榈公司(Palmolive香皂),“双美人牌香粉”(化妆品)⋯⋯等,用美人为海报主体是贴切而自然的;“南洋兄弟烟草”(烟草),“上海太和大药房”(药品),“中华美大煤油公司”(煤油)等以美人为主体形象,作为时尚生活的代言,虽然牵强但还能扯上关系;而“卜内门肥田粉”(化肥)也是美人头像,就和商品真是风牛不相及了⋯⋯但是,人们不会排斥美人画,那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当时,美人画的代言涵盖了橡胶,保险,烟草,茶叶,肥料,化妆品百货,煤油,药品,油,电池,电器⋯⋯等,甚至涉及到政治范畴“美就是商品”成了当时商家的万能信仰。
文人画描绘美人的传统,也许偶尔影响画家的创意。 这种对美人画的行销痴迷,也折射出当时的时尚心理对美人的描绘就是对时尚生活的描绘,它不但是当时服饰,化妆和色彩的刻画,更是时尚生活方式的刻画,由当时的时尚观念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所致,被迫通商后,中国人耳闻目睹欧美的生活方式,潜意识上也追求这样的时尚生活:打球,骑马,化妆,音乐,电影,抽烟,喝酒,歌舞,骑自行车,开汽车或者开飞机等。 商家的心理,不外乎要让自己的商品和最时尚的生活相联,让消费者不能抵挡时尚的引导,从而刺激消费,而画面与商品内容是否相符,反倒成为次要。
3.商品广告
真正要宣传的商品,是海报客户出资的核心原因,它的形象在“月份牌海报”中,却只以极小的比例出现,只占一角或者一边,但往往画得小而精致,质感强烈。 一般“月份牌海报”的画面比例为:美人画80%,年月历10%,商品形象和其他客户资讯共占10%。 当时,客户对海报中的商品面积是宽容而大气的,使海报艺术家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客户的这种气度,在当代是几乎没有的,客户和海报艺术家的共识,使海报成为一件艺术品,用于宣传,悬挂和欣赏,大部份“月份牌海报,为了便于悬挂,上下还配有5mm左右高度的铁皮或铜条,并配有线质挂环。 同一时期,流行于欧洲的,正是“单一物体风格”海报,用几乎整个画面来表现商品和品牌的特征,和上海的“月份牌海报”风格迥异。
Lucian Bernhard于1911年为“Manoli”香烟创作的海报,是黑红黄绿四种颜色套印的石版印刷,用了他特别擅长的色彩平涂,简单而直接地塑造了一盒打开盖子的“Manoli”香烟,“Manoli”的品牌名字和标志被放得最大,令人视觉无法回避,记忆深刻。 1920年(民国九年),周柏生为“南阳市兄弟烟草有限公司”创作“月份牌海报”,虽然是为了推广南洋公司生产的十款不同香烟产品,但产品本身被描绘得非常小,只占了画面约十分之一,主画面约十分之七的篇幅,描绘了一位身著元宝领的妙龄女郎,扶住椅背,立身于一个完全欧式的房间中桌,椅,沙发,地毯,爱犬,花瓶,时钟⋯⋯无一不是欧式元素。 一切和这位妙龄女子格格不入,也和香烟主题似乎全无关系,只有桌上放著一盒小小的香烟,点燃了一根,像打哑谜般留了一丝线索,这种海报主题和画面比例悬殊的方式,令“月份牌海报”对商品的宣传显而不露,含蓄内敛,更多传达的是中国人的艺术气质。
4.日历月历
日月历在“月份牌海报”中占有实实在在的生活功能,边框被饰以纹样,以中国古典的传统云纹为多,普遍的形象是繁杂而优雅,后来也出现欧式的现代几何纹样,有的甚至还有俄国结构主义品的特征,一般有中西两种历法对照,基本是一年,有时也有跨越双年的,甚至多年的内容。 在位置经营上,除了在下方的位置,也有左右和左右下的排列形式。 左右的排列形式一般遵循中国对联的构成,细窄狭长,左右对称、自上而下。 在后期的“月份牌海报”中,也有一些日月历被省略掉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有中西月历的商品增加了,不只限制在海报(比如饼干盒,书籍,钟表,广播等);另一方面,更因为海报已经被中国观众熟悉和接纳,海报功能中的欣赏和商业两个因素占了主体,其他的功能慢慢被简约。
四位一体的“月份牌海报”,处处透出海报这一外来事物在进入中国社会时的各种融合痕迹,虽然欧式的线索很多,但它慢慢不同于起源于欧洲的海报,形成了中国的独特风格。 对商家而言,愉悦处在于,它在中国被共识和接纳,进入了人民的生活。
(本文获三联书店授权转载,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