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艺术家杨秀卓带学生行“艺术工展会” 看艺术品也看人
“大家有去过工展会吗?可以告诉我在里面会见到什么吗?”导赏团带团导师杨秀卓问。团员给出的答案有“鸡蛋仔”、“清洁用品”、“中年妇女”……
不少人形容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是超级市场、百货公司,艺术家兼艺术教育工作者杨秀卓则给它一个更贴地的名字——“艺术工展会”,一个关于艺术品买卖的场地。获得香港艺术行政人员协会赠送免费门票的杨秀卓,在Art Basel举行期间,约了五个来自宝觉中学的中五学生到展场作导赏。出发前他问了同学几个问题,简单作了些简介,叫学生“打开对眼望”,望艺术品也望人,留意场合里人们的衣着、阶级、气质,上一堂课室以外的社会课。
杨秀卓于八、九十年代是一名活跃的前卫艺术家,曾任职中学视艺科老师近二十年,现时于宝觉中学作艺术家老师的他,每星期访校授课两节。他任教的美术科班共有16人,可惜今次报名参加的只有五个,据说其他未能出席的同学大都选择了去补习,毕竟他们都是正在热烈准备应考文凭试(DSE)的香港学生。
那天是展会第二天,展场果真如工展会一样拥挤,连衣帽间亦爆满。由于学生放书包和进场的位置也不同,扰攘了一段时间后,才终于开始了这一次的导赏——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节两小时的社会课。
杨秀卓:学生把所见运用于功课,可能会吃亏
对于甚少参观大型展览的学生来说,今次首度接触如此大型的博览会,望着一道道白墙与满场的艺术品,难免感到有点头晕目眩。杨秀卓知道时间不够,于是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以S字形选看艺术品,看到哪些值得说的,便停下来讲解。
杨秀卓跟学生不时驻足于大师的作品,例如他向学生介绍了第一个𠝹穿画布的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 (Lucio Fontana),也详述了善于利用颜色变化和空间切割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夏卡尔(Marc Chagall),同时又选了一些雕塑,讲解和分析作品的技巧与概念。
中途来到一幅充斥着厚厚颜料的画作前,杨秀卓以略为急速的语调描述画作:“他将一些好厚、好稠的油,混合一些颜料,放上画布后,用画笔涂涂涂,然后就收工! This is Art。”当同学们靠前细心端详画作时,他补充一句:“不过,如果你考DSE这样做,就死得啦,零分啦!因为学校教育有它的规矩和框框。如果你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呢?没办法,这要视乎Marker(评分员),如果他的胸襟很窄,觉得这不是中学生应做的,便不给予高分。我指的是,实际来说你们也要回应教育制度,对不对?如果你将今天在Art Basel见到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功课里,可能便会吃亏了。”
看艺术之余 也要留意生活和社会
“要记住,这儿是工展会来的,不是罗浮宫。工展会有鸡蛋仔,也会有很美的东西。这个世界如此不同,所以除了看艺术之余,要同时留意生活和社会。”杨秀卓在导赏的一小时内不时提着这句话,身边经过一些明显讲究衣着打扮的型男美女时,更会叫学生留意。他指出,香港展览多的是,但Art Basel则是香港一年一度的艺术界盛事,所以主要想学生来开开眼界,因为会场包括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希望让他们在书本以外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正在做些什么。
同学:场内作品和学校所学很不同
“好啦,自己睇啦。”抛下这句后,杨秀卓让同学在余下的一小时自由参观,自己则尾随在后。他跟同学说:“不要管我,我跟着你的节奏去行。”然后同学们拿着电话自由探索,而杨秀卓则从后观察,留意她们偏好哪类作品。
完场前,杨秀卓请同学随意发问,记者也问及同学对是次参观的感受,她们冲口而出的说:“丰富”、“high class(高档)”。其中一位同学更坦言:“有时做SBA(校本评核)花很长时间去画一幅画,但在会场见到有些作品可能很简单却卖得很贵。”同学们都认为在会场内见到的作品跟平日在学校学到的表达的手法很不同,也有同学指日后希望尝试创作一些装置的艺术,不再只是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