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01自办导赏团 参加者:看见香港艺术家的新颖想法
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已于上星期完结。香港01邀请艺评人陈世乐(阿三)带着十多位参加者走入艺术森林,当中近半参加者是平时会行画廊的艺术爱好者,亦有一半没有艺术背景,只是纯粹好奇想了解多点Art Basel而参加是次活动。今次导赏,阿三主要介绍几位香港艺术家,让大众明白本地艺术家的发展和创作方式。
本地艺术的“阅读”方式
Art Basel有几千件展品,一小时的导赏团当然走不完整个Basel,阿三挑选本地艺术家李杰、何倩彤、熊辉、邝镇禧等的作品,作深入浅出的介绍。何倩彤的《曾几何时》画功细致,结合了文学与电影的创作手法,“画面上她用文学创作手法,又画了不同图像,我们阅读时,要将图像串连起来,例如这里有个赤裸男孩、蓝色物体,天空上有星星、几何图案和一些句子。我们串连符号后,便创作一个故事,故事出现未必给予答案。而你阅读画作时,感到开心是最重要的。”阿三又指出,人人串连句子方法不同,开放式创作产生不同想像和感受,让故事变得动听有趣。
几位年轻观众慢慢读出字句:“道成人生,数理循环”、“轮回转形,前身几何”。“是的,怎样读都好像通顺的,好好玩,好像内里的几何图形般,有不同的变化。”参加者聚精会神阅读画作,拍照留念。“我很少这样阅读艺术品,多从视觉元素考虑,如果视觉元素连接到自己,便会停下来欣赏。很少一句一句去读,以符号去讲述艺术故事,觉得新颖。”80后的陈小姐喜欢艺术,闲暇也会画画,前几年都行Art Basel,她认为导赏团给她一个新角度去认识艺术。
带着批判观赏艺博会
阿三强调Art Basel是个商业场合,目的是卖买艺术品,“由于这是个卖买场合,作品放得很挤逼,放在一个个摊位,而且多一件一件的艺术品,很少装置艺术,让我们回到以前,只用单一媒介创作的时代。有人觉得艺博会是个十分难看的场合,我觉得Art Basel让我们回顾艺术家成名时的陈年代表作。”
“展出的是闪光光的、颜色鲜艳、容易阅读、合乎中产品味的作品,不代表是最好作品,大家可以在画廊中看到,不用刻意买票来观赏。”他带大家走入《深蓝的海》的“艺聚空间”(Encounters),当中展出长条形状、放大了的影像装置。“艺术品放成如此巨大有必要吗?为什么?但在这个场合中,它作为观众的方向定位,便合理了。”阿三说。
导赏团打开观众眼界
参加者走入“艺聚空间”,感受几件巨型艺术品的震撼,继而思考它在Art Basel的意思。“阿三讲得很好,很清晰,这是个卖东西的地方,而不是展览,而且入场费很贵,所以我不想买票来。”90后的阿Man是平面设计师,他亦曾观赏Art Central,觉得Art Basel和Art Central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