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这样在屋邨长大的|星期一扮工|餐前伴读
最近看了一出舞台剧,是风车草剧团的《回忆的香港》。剧中重现一幕又一幕曾经发生在你和我身上的往事,令人陶醉又回味。台下的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热烈拍掌,时而会心微笑,台上台下一下子connect了,只因为有着无穷共鸣。屋邨晾衫竹、他妈哥池、热狗巴士、call台留言、沙田音乐喷泉、五支旗杆等人、三人会议倾电话……跟同事谈起剧中一些情节,只要说出关键字,大家就已经心领神会,然后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欢天喜地,不理会已经出卖了自己的年龄。
说起屋邨的生活,大家最有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在屋邨长大的。看过这出舞台剧,特意搜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来读,其中找到这一本──《我们都是这样在屋邨长大的》。三位作者都在公屋长大,是兄妹和妹夫的组合,他们透过37篇文章,重塑昔日屋邨的快乐生活。
屋邨扫街、中秋节“煲”蜡、高空掷水弹、邻里情……作者每一篇所记述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屋邨仔女”难以忘怀的回忆。
“在公共屋邨,捉迷藏的其中一个玩法是跨越好几个楼层的‘捉’。”儿时住过公屋的小朋友,一定这样玩过。那个年代,每逢周末都总会有一群几岁至十几岁的左邻右里,跑匀十几层楼玩“伏匿匿”,你追我逐就是大半天,一种简单又刺激的娱乐。
“除了孩子间一同玩乐和成长的情谊外,邻里间的密切关系,在那年代的公屋中,处处可见。”街坊互相分享食物在当年的屋邨十分常见,回想儿时的我,有时甚至会跑进相熟的邻居家中“黐餐”,那时的邻里关系很可爱。
“他们背着重重的辎重和器具,边行边喊‘磨铰剪~~铲刀~~!’”看到这一句,你会感到耳边响起了声音吗?你仍记得叫喊的节奏吗?很神奇,我还记得一清二楚。
一边读《我们都是这样在屋邨长大的》,一边就涌现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儿时回忆。这本书似乎有一种力量,能够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回到那些年。偶尔回忆往事,偶尔逃避现实,是人之常情,回忆当天三岁的波板糖,总会觉得特别甜。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出发!星期一用念力行山!|星期一扮工】
【下午茶时间在办公室只能睇书扮叹茶|星期一扮工】
【古迹保育|薄扶林旧牛奶公司职员宿舍牛眼窗与屋顶的秘密|黎隽维】
回顾主教山蓄水池评论文章——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各派议员齐声建议保留 因香港建筑冇得救?主教山蓄水池|无人视察亦无人负责 俹簁又有乜好怕㖞?|来稿主教山蓄水池|“罗马式拱”说法不算错但听上去像“美式汉堡包”
鹤咀炮台|港岛东南端英军海防炮台 继主教山后又一本地历史遗迹
香港地势三面环海、多岛多山,足称世界知名的远足、登高胜地。鹤咀半岛位处香港岛东南端,颇受本地远足爱好者欢迎。沿下山小径穿过树到半岛西面海边,我们可见岩石滩上仍矗立着一座坚实的建筑,它就是鹤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废墟回忆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图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