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变黑【2】失明美军复明“换皮”揭种族问题|像我一样黑
编按:《Black Like Me》(1960)出版逾半世纪,今年台湾出版中译本《像我一样黑》(2021.01)。本版获授权预载首章部分内容,一连三日,读者先睹为快。今天刊出作者John Howard Griffin(约翰‧格里芬)195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的“换皮”记录。
文:John Howard Griffin | 译:林依莹
【第一回内容:为甚么这个美国白人要“换皮”|像我一样黑】
这天我与杰克逊夫人、利维坦先生和达拉斯办事处的三名联邦调查局探员共进午餐。我知道我的计划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他们也无法提供任何形式的协助,但我希望提前告知他们。我们讨论了详尽的细节。我决定不更改我的姓名或身分。我只会改变自己的肤色,让人们自己下结论。如果我被问到说我是谁或我在做什么,我会如实回答。
“不管我的肤色为何,你们认为他们会把我当成约翰.霍华德.格里芬来对待?或者, 虽然我是同一个人,但他们只会把我看作无名的黑鬼?”我问道。
“你不是认真的吧。”其中一位说,“他们不会问你任何问题。他们一看到你,就会认定你是个黑鬼。关于你,他们不会想要知道别的事。” (1959.10.30)
我在入夜之后搭机抵达。我把行李寄放在法国区(French Quarter)的蒙特莱昂酒店(Hotel Monteleone),然后到外面走走。
这是个很奇特的经验。我在失明的期间曾经来过法国区,并在这里学习用拐杖走路。
二战爆发时,人在法国的格里芬加入美国空军,投入美军在南太平洋的作战。大战期间,他曾两次受伤,导致双眼失明。他于是放弃学医,潜心研究哲学与神学,并从事写作,结婚、生子,直到1957年1月突然重见光明。
现在,当我看到失明时曾到过的地方,内心非常激动。我走了好几公里,试图用眼睛辨识那些过去只能凭气味和声音认得的事物。街上到处都是游客,我在他们之中漫步,狭窄的街道、铁窗花的阳台、灯火通明的铺石庭院里瞥见的绿色植物和藤蔓,这些都深深吸引著我。无论是人烟罕至、点著盏灯的街角,或是皇家街(Royal Street)闪烁的霓虹灯,每个景色都无比魔幻。
我走过几家俗艳的酒吧,拉客的簇拥我进去看看那些“美丽女子”摆臀弄姿。他们把门敞得够开,足以窥见里面昏暗、蓝雾弥漫,粉红色聚光灯的光束交相洒落,让半裸的女孩肉体呈现玫瑰色。我继续步行,喧闹的爵士乐从酒吧里传来。古老石板街道、克里奥料理(Creole cooking) 和咖啡的气味充满著整个街道。
在布鲁萨德餐厅(Broussard’s),我在星空下绝美的庭院中享用晚餐,包括炸牡蛎拼盘、蔬菜沙拉、白酒和咖啡,就跟我几年前在这儿用餐时一样的菜色。我看著眼前的一切—灯盏、树木、点著烛光的餐桌、小喷泉,仿佛我透过一个精密的相机镜头看著这一切。被优雅的侍者、温婉的客人、精致的料理环绕著,我想到接下来的日子我将居住在这城市中的另一个区域。在纽奥良,有黑人可以吃到炸牡蛎拼盘的地方吗?
晚上十点,我吃完晚餐,接著打电话给一位住在纽奥良的老朋友。他坚持要我住在他家,让我松了一口气。我可以想见,在我把自己变成黑人的过程中,如果住在旅馆里将会遭遇各式难题。(1959.11.01 纽奥良)
(标题为编辑拟写)
【延伸阅读:白变黑【1】白人作家“换皮”做社会实验】
【延伸阅读:白变黑【3】不理会皮肤科医生忠告结果......】
【延伸阅读:《像我一样黑》|回顾约翰格里芬如何揭露美国种族偏见|富察】
出版资料——
书名|像我一样黑:一位化身黑人的白人作家,
揭露种族偏见的勇敢之旅(Black Like Me)
作者|John Howard Griffin(约翰‧格里芬)
译者|林依莹
出版|八旗文化(2021.01.06)
简介|身为弱势者,究竟会对你的一生造成多大的影响?为了理解他者,你愿意付出多大代价?为了克服歧视,你愿意冒多大的危险?1959年,美国民权运动前夕,一位白人作家,为了了解黑人的真实处境,做了一个至今都难以被超越的社会实验……尽管美国南方的白人坚称他们与黑人相处和谐,当时全美知名的小说家约翰‧格里芬读著一份指出南方黑人自杀倾向飙高的报告思索著: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遭遇与条件,让黑人对生命失去渴望? 格里芬为了寻求真相,与专门报导黑人议题的杂志《深褐》合作,并在家人的支持与医师的协助之下,透过药物、日光灯曝晒及染色剂将皮肤染黑,剃了光头,走入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马、乔治亚等种族隔离的南方州,展开为期七周的旅行......
作者简介|约翰‧格里芬(John Howard Griffin,1920-1980),美国小说家及记者。1920年生于得州达拉斯。在音乐家母亲的薰陶之下,于1936年前往法国学习音乐治疗。二战爆发时,人在法国的格里芬加入美国空军,投入美军在南太平洋的作战。大战期间,他曾两次受伤,导致双眼失明。他于是放弃学医,潜心研究哲学与神学,并从事写作,结婚、生子,直到1957年1月突然重见光明。1959年,视力恢复的格里芬与黑人杂志《深褐》(Sepia)协议进行一项调查南方种族议题的计划。他透过化学药品与药物将皮肤晒黑、染黑,只身前往南部数州,换上黑人的外貌,亲自感受白人的敌意与歧视,见证南方社会安稳和谐之下的黑暗。1959年底,格里芬回到他在得州的家,将其经历整理成〈羞愧之旅〉(Journey into the Shame)一文发表。文章刊出后,格里芬获得美国与国际媒体的瞩目与赞赏,但在家乡,象征他的假人被公然吊在红绿灯上,宛如公开绞刑,终使他不得不带著家人前往墨西哥避难。旅程之后,格里芬虽然遭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威胁,更在1975年遭三K党围殴,他仍然为人权运动孜孜不倦,跑遍全国各地,与重要民权运动领导人合作与对话,曾任教于哥斯大黎加的和平大学(University of Peace),并于海内外发表多达上千场演讲。1980年9月,格里芬病逝于得州。格里芬著作无数。在失明期间,著有小说《墙外邪魔》(The Devil Rides Outside)、《裸夷》(Nuni)。非虚构作品另有《高空的土地》(Land of the High Sky)、《教堂与黑人》(The Church and the Black Man)、《隐藏的整体:汤玛斯.梅顿眼中的世界》(A Hidden Wholeness: The Visual World of Thomas Merton)、《雅克‧马里旦:以文字与图像致敬》(Jacques Maritain: Homage in Words and Pictures)、《散落的暗影:关于失明与光明》(Scattered Shadows: A Memoir of Blindness and Vision)等。
译者简介|林依莹,自由口笔译工作者。台湾大学翻译硕士学位学程与美国乔治城大学公共政策双硕士。从事公共政策、科技、商业、艺文等类型之会议同步口译,扮演跨语言文化实质沟通的桥梁。
寻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