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蓄水池|无人视察亦无人负责 俹簁又有乜好怕㖞?|来稿

撰文: 来稿文章
出版:更新:

来稿:畔永东

古来的人类就时常得过且过,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按指引处理”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俹簁”(音:乸西”)!

什么是“俹簁”

有看过《低俗喜剧》的读者都记得“俹簁”二字。“俹簁”,音“乸西”,指人做事得过且过、马虎轻率、不认真,未至于业余和像马戏团(业余可以做得很好,马戏团亦很专业,一点也不俹簁),总之就是“是但求奇”。

按詹宪慈《广州语本字》卷二十三中关于“俹簁”条目,本作“倚簁”,簁就是用于滤酒的清簁,可以去粗取细,去除酒的杂质,过去是仍指取精细之意,但现时意思则反转,以不精细为倚簁。

网上亦查到另一写法为“搻簁”。“搻”即用手拿,指到米舖买米时,店员直接用手“搻”米,而不用秤来量米的重量,被顾客认为马虎;米中亦有沙石,需要用手挑走,但如果想省时,就用“簁”代替,但“簁”往往未能把所有沙石挑走,结果食饭时仍然有沙,所以用“簁”挑沙石就被认为是得过且过。

但什么时候可以用“俹簁”? 主教山蓄水池事件就是好例子。

黑妈妈点睇呀?

此次“主教山蓄水池”风波暂告一段落,蓄水池也只是失去几条柱,以香港的古物保育的佳绩而言,已是不幸中的大幸,算是皮外伤。

+10

跟大家说“唔好意思”的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指地下水缸在70年代中止运作,地下黑暗不应有人进入,希望大家理解其限制,古迹办被咨询时,因为沟通上的失误及敏感度不足造成问题。

这我就支持他了,哗地下黑妈妈点睇先得呀?次次都要用电筒咪好麻烦?用干电唔环保嘛。早上有点阳光时望两望,就收工算吧啦。

但我真是想多了,因为连望都无望过。

古咨会前主席林筱鲁受《南华早报》访问,指古咨会多数只为地上建筑评级,地下的很少看。奇怪了,不看又知是“水缸”,靠估?原来当时水务署指这个是“水缸”,而蒋志豪就指古咨会的指引中,水缸是属不作评级的构建物,当理解为“水缸”,应用了当时的指引就作出判定。

谜底已经解开了,“水缸”原来是不包括在古咨会评估的,也就是说香港以后再发现“水缸”,无论是秦朝还是宋朝的,古咨会都可以直接跟古迹说句“唔好意思”,因为一律没历史价值,简而言之就是“在座咁多位都系垃圾”。

只要看到“水缸”二字,古咨会就可以左一句“呢单嘢唔系我跟开”、右一句“上一手同事都系咁讲”,跳返part舞,之后收工:

按《香港01》报导,“活现香港”创办人、食卫局前政治助理陈智远指此事古迹办需负上责任,因其未有做好把关的角色,“无落site(地盘)去望,就算黑都要去照一照。”他指,单从蓄水池的兴建年份而言,古迹办已经有需要再去翻查更多资料,批评古迹办“Hea做,系打份工心态。”

说太多了,简单就是两个字,“俹簁”。委员俹簁,看到报告直接跳走;程序俹簁,现场也不用去看报告就可以;制度更俹簁,“水缸”就不能有历史价值?

但在此也想跟“挂万漏一群组”古咨会打打气,给点正能量:又唔洗真系道歉嘅,讲句“你咁样我好难做架㖞”及“我唔想俾人话我越权啰”就可以了,反正都无人要负责,制度亦不用改,香港人都习以为常了,唔系咩?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