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纪录片渐擡头 惜难成教材 老师︰学生有机会“瞓晒”

撰文: 洪昊贤
出版:更新:

本土意识提升,年轻人在问:我们是谁?当今天的历史教科书无法提供答案的时候,不如将目光转向历史的另一种载体——纪录片。我们从纪录片里聆听他者的声音,了解先人的过往,可照见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己;比起历史书这一面镜子,纪录片能见到更多的细节、更多的面貌。今天,香港的纪录片依然匮乏,年轻人也不再满足别人给予的答案,他们有意识地拿起摄影机,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摄影:梁鹏威、李泽彤、马熙烈、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正身处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纪录的年代,一部手机或数码相机就能让我们随时随地记录一切。

人文关怀补历史不足 导演与观众的即时互动

纪录片的功能之一是纪录真人真事,通常与当时的社会议题乃至文化意义有所扣连。每个人都在历史当中,但历史书只提及帝王将相等少数对大历史有影响的人。文化评论人郑政恒认为:“相对于主流剧情片,纪录片一直比较边缘,但有独特的角度与活力,最重要其实是人文关怀。”他认为香港独立纪录片比较微观,通常从对个人的关怀出发,从而引伸到更大的社会问题,补充了历史的不足。他以张经纬的《音乐人生》为例,指出拍摄纪录片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如《音》就是拍摄音乐天才黄家正的成长故事。而黄家正个人的成长,却折射出不少社会状况,如港人的亲子关系。

《音乐人生》是2009年一部叫好叫座的港产纪录片,由张经纬执导,影片拍摄音乐天才黄家正的成长过程,同时折射出不少社会状况。

纪录片具感染力 主流教育缺影像培训

“与大众传媒、教科书相比,纪录片具有感染力,能够令学生有更深感受,帮助投入甚至参与议题。”中学通识教师曾瑞明认为教育的意义是沟通,纪录片在这方面有优势,因为纪录片拍摄的很多时是真实景况,情感部分强很多。“以《少年滋味》为例,其实讲的问题都很普遍,不过纪录片使人进入更耐心的聆听状态,使人能够真实进入,扣连的不只是作品与作品里的人,还有社会,所以纪录片特别具有力量。”

张经纬执导的《少年滋味》,从一个万人大合唱活动中挑选几位不同背景的学生,讲述他们的梦想和成长困惑。

“现在很多学生不知道战争是什么回事,也很少反思日常,对历史更是没有兴趣。纪录片其实是很好的媒介,可以帮助投入感受,好的纪录片甚至可以推动兴趣。《八九点钟的太阳》帮助了解文革更多,张虹的《中学》我试过在课上播,还有每次班长选举我都会播《请投我一票》,多少令他们有所思考。”曾瑞明续指,观赏纪录片作为教学部分,其实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挑战,因观赏本身需要耐性和专注,而香港学生普遍未具备这种基础素质,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他们有机会‘瞓晒’,或者说‘不如教返书’。”

《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纪录片,导演之一的卡玛认为:“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是人类追求乌托邦的历史”,而她是站在全世界的立场去拍这部片。
《请投我一票》记录武汉一个小学班级举办班委员民主选举的过程,由于题材敏感,在大陆遭禁止放映。
纪录片导演张虹执导的《中学》,记录香港两所英文中学的情况,涉及教学、训导、学生价值观、教学语言及教育改革等议题之上。

“客观非常重要,但不等于中立,客观是不断检视和反省,并非无意见无立场。很多人会混淆有立场和客观,但其实大的立场里也有很多小的立场。”影行者认为诚实的纪实录影必定是围绕真实的生活经验,因为人无法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去生活,因此真诚的作品必然是本土的。然而,一个“开放性”的本土认同非常重要,需要看到除了自己以外的生活经验及立场。“相对于剧情片,纪录片的成本较低,的确有机会成为民间论述,使声音变得多元,不过能否沟通交流,其实又是另一回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